Y染色体STR位点及其在人类学研究中的应用(2)
时间:2025-02-24
时间:2025-02-24
国际遗传学杂志%&&<年%月69日第%7卷第6期ZA+[VEAE+WE269,%&&<,\3C%7,K3/6
96
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研究者们在!染色体上发现
经文献报道等形了大量的"#$位点。到%&&’年底,
式确认并命名的!("#$位点已经达到%%)个,所有
这些位点的资料都可以在基因组数据库(*++,:--中查到。目前,广泛使用的!染色体.../012/340)微卫星标记有:5!"67、5!"8)9、5!"8))、5!"8)7!、5!"8)7"、5!"87&、5!"876、5!"87%、5!"878、!:;"、5!"’8’、5!"’89、5!"’8<、5!"’8=、5!"’8)、5!"’87、5>!"69<等。其中欧洲!染色体分型学会不%R6&S8-代左右。通过对不同地区家系的研究,
同的研究者所得到的突变率相差不大。而且他们一拷贝数增加的突变要比致认为在!("#$的突变中,
拷贝数减少的突变多;长片段的等位基因比短片段的等位基因突变率高;大部分的!("#$突变为一个
重复单位的改变,符合逐步突变模型。但是有关突变率与父亲年龄之间的关系则存在着一些争议:
[6&,6%]
认为突变率与父亲年龄之间没有明显TBDFE4等
[68]
的相关性,而VPF?B3等的结果则表明!("#$的
建立的“最小单体型”(?@A@?BC*B,C3+D,EFC3G@,HIJ)是最常用的一组多态位点,它们是由以下!("#$位点组成:5!"67、5!"8)9B-2、5!"8)7!、5!"8)7"、
5!"87&、5!"876、5!"87%和5!"878
[=]
。到%&&<年6月为止,!("#$单体型数据库中已经包括了世界各
地86<个人群的8)=<6种最小单体型(*++,:--.../
DF+4/340)。!
"#$%&的突变率
在人类进化研究中,准确估计!("#$位点的突
变率是追溯由!("KL限定的!染色体谱系起源的前提。!("#$位点的突变率也是准确解释亲子鉴定以及法医学调查结果所必需的。关于"#$的突变
模式,M4@AN?BAA等[)]
通过自己的观察并结合以往的有关研究认为一步突变(即单个重复单位的改变)占"#$突变的7&O以上,是"#$突变的主要模式,提出了逐步突变模型(F+E,(.@FE?P+B+@3A?31EC)。目前对于!("#$突变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父子对家系研究以及群体进化研究。
677=年,IEDE4等[7]
研究了6%个多代家系中的
’%个男性个体,
共%9=次减数分裂,去除明确的、可疑的非婚生事件,在%68次减数分裂中,7个!("#$
位点发现了’个突变,突变率为%Q6R6&S8-代。由于他们使用的是多代家系,因此就存在着非亲子对之间的突变,这样就不能绝对地确定!("#$的差异是由突变引起的还是由非父系遗传引起的,所以这个由多代家系得出的突变率也受到了质疑。%&&&
年,TBDFE4等[6&]研究了’777个父子对(即’777次减数分裂),在69个!("#$位点中观察到了6’个突
变,得到的!("#$位点的平均突变率为%Q)R6&S8-代,位点特异性突变率范围为&U)R6&S8-代。因此他们认为!("#$的突变率以及特点与常染色体微卫星的特点一致,并认为微卫星的突变机制与重组
无关。此后,TP4@*B4B等[66U68]分别对不同地区的父子对进行研究,得出的!("#$位点的突变率都在
突变率与父亲年龄相关,!("#$的突变率随着父亲年龄的增大而增加。
与家系研究相比,利用群体进化方法计算出的
!("#$突变率则低的多。W3F+E4等
[6’]
利用美国土著人群的!染色体单体型网络来计算!("#$的突变
率,估计!("#$的突变率为%Q<R6&S’-%&年(8Q8R
6&S’-%9年)
。由于他们将美国土著人群扩张的时间定为距今%&&&&年前,
而对于这一时间目前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另外他们只估计了一步突变的突变率,而且研究对象中也不包括突变较快的位点,因此他们的结果也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质疑。X*@Y3Y3(
+3YFND等
[69]
利用有文献记载的具有短期历史的民族作为研究对象,利用!("KL限定的单体群中"#$变
异的资料估计!染色体短串联重复位点的平均有
效突变率为<Q7R6&S’-%9年。
在线粒体5K;突变率的研究中,通过家系研究计算出的突变率同样比进化研究计算的突变率高6&倍[6<]
。这种通过不同的研究对象计算出不同的突变率的原因可能是:第一,不同的"#$位点突变率不同,在家系研究的几代人群中可能只能观察到那些频发突变,而在群体进化研究中,研究的时间范围较长,因此能够观察到那些低频率的突变;第二,目前是在现在所观察到的"#$变化的基础上来估计突变率的,这个突变率主要受回复突变和正向突变的影响,回复突变能够降低等位基因变化的数量。由于家系研究是在每次减数分裂的基础上观察突变,只要是观察到的突变都被认为是正向突变,而在群体水平上这个突变可能是回复突变,因此导致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相差较大。
有关!("#$突变率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进行,而在利用其突变率进行人类进化研究时也要认真考虑。在进行进化研究时,需要知道不同系谱和民族的"#$突变率,选择不同的突变率可以导致群体进化的时间产生6&倍以上的偏 …… 此处隐藏:121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下一篇:轴对称图形知识点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