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用航空工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与探讨(6)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本文通过运用SCP理论、国外同行以及中国汽车工业的成功做法,对中国航空工业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和比对研究,其结果表明:不同的国力背景会产生不同的需求,不同的需求会生成不同的核心动力,不同的核心动力会造就不同的产业模式。
(1)以政府指令为主体的决策机制特征
中国航空工业长期奉行行政决策为主,技术专家参与少的决策机制,行政决策层根据国民经济能力和国际关系战略布局因素做出决定。
(2)依赖国家财政投资的投资体制特征
中国民用航空工业的飞机项目,全部实行政府分配和财政投资。项目主体是政府,客体是承担项目实施的企业。主体没有相应的责任机制约束,客体没有相应的市场机制约束,无论是航空设计企业还是制造企业都缺乏制定长远发展战略的主观能动性和追求航空科技创新的动力源,只有争取项目的压力,而没有争取项目取得市场成功的压力。
(3)封闭与隔离的运行管理特征
中国航空工业体系基本沿用项目配套生产模式,项目实施主体提供技术和经费支持,配套厂商按其要求出产品,在整个设计定型和生产定型阶段,几乎没有航空公司(用户)和乘客(消费者)的介入,与市场主体处于相对隔离的封闭状态。这是传统的计划经济式的行政管理模式,是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的。
(4)以制造企业为核心的航空工业发展模式
设计企业和制造企业相分离模式。通常,设计企业的主要功能只是提供制造图样,生产制造、制造过程的产品接收和飞机销售由制造企业负责,形成了制造企业在整个航空产品市场运作中的中心地位。
综上所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和特征与欧美航空工业产业的发展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欧美在航空产业链——设计、生产、销售、客户支援的链条中,始终以设计研发及其获取知识产权为核心地位的发展模式;中国民机是以航空制造企业为核心地位的航空工业产业发展模式。两种模式的最大差别,就是市场竞争力。图1采用“平台—竞技”的手法,绘制出了竞争力与产业模式的逻辑关系以及两种模式下所呈现之竞争力的竞技结果。
图1 民用航空工业不同发展模式的市场竞争力
三、以设计研发及其获取知识产权为核心地位的中国民用航空工业发展模式
1、民用航空工业产业的SCP模型
本文通过运用SCP理论、国外同行以及中国汽车工业的成功做法,对中国航空工业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和比对研究,其结果表明:不同的国力背景会产生不同的需求,不同的需求会生成不同的核心动力,不同的核心动力会造就不同的产业模式。
图2是模拟SCP的形式构建的民用航空工业产业的模型,暂取名逻辑构型图。其中的概念分述如下:
图2 产业发展模式、产业发展战略与产业绩效逻辑构型示意图 产业发展模式是指产业链上因构造的核心功能差异而呈现出的样式,是产业生命运动的一个分殊,是经济体系中的一个个体。其属性表现在处于核心地位企业的功能,决定着产业链的整体发展战略,进而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结果。
产业发展战略是依据可预见得到的未来需求对产业发展的方针、目标、策略做出的宗旨性、整体性、长期性的谋划,其本质是着眼于产业生命的延续。产业发展战略与产业的结构模式之间是彼此关联的。模式决定战略,战略决定目标。
产业发展绩效是指产业的经营结果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例如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的社会福利。针对一个产业,只有在市场的竞技场上具有持续的竞争力,才能持续发展,才能不断地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才能维系产业的生命活力。
法律环境包括国际法《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简称芝加哥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法》。这既是产业的约束,又是公平竞争的前提。
政府管制是政府对特殊行业所实施的强制性管理措施。对民用航空工业而言,主要是为了保障航空安全、维护公众利益而进行的管理和控制,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器适航管理条例》。对民用飞机制造业来说,主要包括适航性、适航指令等方面的管控。
需要指出的是:符合政府管制要求,是民用飞机制造业追求经济利益的充要条件。作为必要条件,是对飞机本体的概念性进行的管控;作为充分条件,是对飞机本体的实在性进行的管控。法规验证概念的正确性,概念是验证实在的正确性;实在反证概念的正确性,概念反证法规的正确性。政府是仲裁这一逻辑循环的执行者。依照过程管理理论,政府管控法规是飞机本体设计的输入,飞机本体的概念性是设计的输出,飞机本体的概念性是飞机本体的实在性的输入,飞机本体是飞机本体的实在性的输出。由此可见,以飞机本体实在性的输出过程为核心环节的产业模式,具有本末倒置的嫌疑。
市场需求是在符合政府管制前提下的用户和消费者需求的交集。市场需求是政府管制活动的启动装置。
2、中国飞机制造业产业成长的根基分析
产业的发展,犹如播种,在同一片土壤,好的种子总会是向下扎根向上成长的。生长从来都是种子去适应土壤的结果。下面的分析可以得知:产业模式就是种子,产业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