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与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实现(5)
发布时间:2021-06-07
发布时间:2021-06-07
简要介绍资料的主要内容,以获得更多的关注
人问:“假如你是教育部长,你会做些什么呢?”他说:“废除应试教育,开除所有不会微笑的老师。”某大学在一次教学评估会上,大学生给老师提出的意见和要求是“希望老师讲课要面容和蔼,常带微笑,注意服装整洁。”学生的深切呼唤说明,无论哪个层次的教师,得体的仪表,优雅的举止,和蔼的态度,都是维护其职业尊严所不可或缺的。
4.有利于增强教师行为的道德示范性。
“师者人之模也,无德者无以为师”,“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教师讲礼仪具有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功能。在学生心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所传递的思想、性格、品德对学生有耳濡目染的熏陶与感染作用。
小学生和中学生善于模仿,教师的行为常常直接作用于学生,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无形中都可能成为他们所效仿。大学生虽然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审美观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不会向中小学生那样直接模仿老师,但老师的言行会使他们产生好感和反感乃至心理上的认同。教师讲礼仪所具有的榜样力量,对各年龄、各层次的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长期工作在学校的人都有这样一个体会,教师的行为作风,对学生的才识品学、素质风格以及集体面貌影响极为深刻。老师进取心强,受其熏陶,学生也会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老师对人诚恳、作风民主、和蔼可亲,能听取学生意见,学生中也会充满团结向上的气氛;老师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学生也会重视自己兴趣、爱好的培养,特长的发展;老师的素质在某一方面不如人意,学生也会无法避免地出现某种相应的令人遗憾。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作用“首先是教师品格的熏陶,行为的教育,然后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②礼仪恰恰是教师把这种“首先”和“然后”连接在一起的桥梁和纽带。
5.有利于建立起师生相互信任、理解的教育渠道。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认为,只有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心理需要相“吻合”、“心理交流”相沟通,即在“心理相容”的条件下,才能达到教育的目标。据一个对中小学生调查统计的结果表明:当前对师生关系满意的仅占27.2%;在“如果有了心里话,首先愿意向谁说”的调查中,最想找班主任老师或某个老师的仅占4.2%,而最想找要好的同学或朋友说的却占62%。在“现在的所有科任老师中,你从心里十分敬佩和尊敬的有几位”的调查中,有四位以上的仅占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