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4)
时间:2025-04-30
时间:2025-04-30
复习资料
A.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C.文学革命的开展
【答案】 C B.十月革命的影响 D.五四运动的影响
【解析】 新文化运动既是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后来,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以白话文运动为重点的文学革命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和普及提供了文化载体,因而“1918年后,发行量猛增”,C项正确。A、B、D三项显然与文化普及无关,排除。
12.(2010·山东模拟)新文化运动前期,文学家钱玄同主张废除汉字,走文字拼音化的道路,这一主张
A.是西方科学思想的直接反映
C.代表了中国文字发展的方向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评价能力,新文化运动存在着对中国古代文化绝对否定和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的偏向,材料所述体现了这一倾向。
13.(2011·北京西城)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 )
A.武装夺取政权
C.建立责任内阁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24年”,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办法”是实行新三民主义。
14.胡适曾说过:“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这里所谓的“树墩”是指( )
A.传统文化
C.传统的小农经济
【答案】 A
【解析】 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尽管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砍掉了树的“枝干”,但由于“树墩”还在,树还会发芽,这里的“树墩”显然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为了挖掉“树墩”,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胡适就是代表人物之一。
15.孙中山先生从青年时代就关心植树造林,大力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这一理想贯彻于他一生的言行中。在他逝世后,人们秉承他的遗志,拟订每年3月12日(孙( ) B.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继续 D.表现了绝对主义的认识倾向 B.联合地方实力派 D.实行新三民主义 B.君主专制制度 D.反动政府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