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海绵城市_实践_北京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控规(2)
时间:2025-02-24
时间:2025-02-24
匠人理璞得其玉:北京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
规划 | 研究
图1 生态海绵城市构建概念图
1999);人类也喜好栖水而居,因此而形成了庞大的以水为核心的文化遗产。所以,以水为核心的生态安全格局包括区域性的城市防洪体系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栖息地恢复、文化遗产网络和游憩网络构建等,也包括局域性的雨洪管理、水质净化、地下水补充、棕地修复、生物栖息地的营造、公园绿地营造,以及城市微气候调节等。
第二步,落实水生态基础设施并构建“海绵系统”。生态安全格局仅仅是一种科学的分析结果,它需要经过与社会经济过程的博弈之后,最终通过规划落实在土地上,水生态基础设施就是这一规划结果;它成为城市扩张的底线和刚性的框架,需要被严格保护。而水生态基础设施必须在控制性规划中被落实到具体的地块,并有着清晰的边界。以水域、河流缓冲带、湿地、绿地等为组成部分的水生态基础设施即为“海绵系统”。
第三步,水生态基础设施用地控制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引。除了设置一定的指标实施严格的生态保护,对于人类活动密集区的水生态基础设施用地而言,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发挥其综合的生态系统服务,这就需要更为细致的管制导则和建设技术指引。
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生态控制性规划简介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的生态基底
通过对区域生态特征的分析,确定雁栖湖地区生态基础设施构建的要素,包括自然要素、生物要素和游憩要素三大类,这三大要素其实均是以“水”为核心。
自然要素:山、水、林、塘。山体和水体是雁栖湖地区最主要的地貌要素,山体表面的大面积林地是核心植物资源,湖体周边的水塘是重要的水体要素。山水林塘构成了雁栖湖地区的自然基底。
生物要素:大雁、淡水鸥、金边地龟、中华蟾蜍等。在雁栖湖区有多种珍禽候鸟栖息,其中以大雁最为著名;水体和湿地是两栖动物的理想栖息地,金边地龟、中华蟾蜍等珍稀保护动物指示了场地良好的湿地环境。
游憩要素:湿地、花田、果林、坝等。滨湖湿地、周边山体果林和雁栖湖的堤坝是重要的游憩资源,构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人文景观。
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雁栖湖地区主要研究三个生态过程:雨洪过程、生物过程和游憩过程。目的是将自然元素、生物元素和游憩元素等各种场地元素串联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网络,并为当地提供持续的自然服务。
雨洪安全格局:通过模拟雁栖湖范围内地表径流的汇集,为规划设计预留径流通道,也为规避山洪提供依据;通过模拟雁栖湖在83米低水位、85米常水位、88米最高水位和90米禁建高程水位以及破堤的极限情况下不同级别的淹没情况,形成雁栖湖洪泛安全格局,为最大限度地规避洪泛危险提供依据;通过模拟50毫米、100毫米、200毫米不同暴雨强度下的淹没情况,寻找潜在淹没区的范围和分布,构建暴雨安全格局;两者叠加形成最终的雨洪安全格局。
生物安全格局:以大雁为雁栖湖喜水鸟类的指示物种,分析出雁栖湖地区适合鸟类栖息的区域,研究表明不受人们活动干扰的山林、滨水湿地等都是适合大雁活动的区域;以中华蟾蜍为雁栖湖两栖类动物指示物种,分析出雁栖湖地区适合两栖类动物活动的区域,研究表明,两栖类动物常出现在水质量好,植被丰富的滨水湿地。重要的生物栖息地和生物迁徙廊道均应避免建设,为生物预留出
活动空间。
北京规划建设 _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