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无敌资料(18)
发布时间:2021-06-06
发布时间:2021-06-06
28、中国在东南亚参与区域合作的利益及途径。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也越来越频密,其对国际机制的参与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皆成正比地逐年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中国参与三个由东盟发起和主导的地区性国际机制,即东盟地区论坛(ARF)、东盟-中国合作(“10+1”)和东盟加中日韩(“10+3”),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了解中国的参与因素与政策演变,特别是对于国家利益的考量。
对中国而言,上述机制具有一些有别于其他国际组织的特质。中国自1971年以来先后加入的众多国际组织中,绝大部分机制都是大国特别是美国所主导的,其游戏规则在中国加入以前已大致确定。中国作为后来者,注定了它更多是以迁就和适应的方式来参与有关的组织,而不是和其他成员国共同设计机制的建构。东盟主导的地区性国际机制却不同。当东盟地区论坛首次会议于1994年7月在曼谷召开时,中国就已是18个成员国之一,后来一直对机制的发展特别是在机制性质与运作形式上产生重大影响。①“10+1”和“10+3”的情况也是如此。可以说,没有中国的参与,这些机制不是无法存在,就是其存在缺少了实质意义。这个特点给予了中国在这些机制中发挥作用的巨大空间。在上海合作组织以外,这些机制为中国提供了可直接参与国际组织的建设及制定其“游戏规则”的机会。②东盟主导的地区性国际机制的另一个本质是,“强权政治”性质低于沈骥如所说的“道义的多数”特性。③在强权政治效应下,实力强大的大国对国际机制的游戏规则与议题设定具有决定性的地位,一个例子是美国在北约的传统地位。东盟地区论坛在酝酿期间以及成立初期,中国正是因为担心这个多边安全机制会是一个受强权意志支配的机制,而持有保留与审慎态度。经过了数年的观察与适应,中国逐渐意识到论坛演变为一个美国主导的多边机制之可能性并不大。事实上,美欧等发达国家数次改变论坛的机制与性质的尝试(如主张论坛正式进入预防性外交阶段及主张非东盟国家分享论坛的主导权等)一直无法如愿,正反映出强国在上述机制中并不具有“说了算”的地位。相反,这些“小国领导大国”的多边机制其设计与运作更多取决于大多数成员国的意愿。对于近年来大力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新安全观的中国来说,这样的机制性质无疑有利于推行与建立一个自己理想中的国际秩序之外交目标。
此外,中国参与这三个机制直接影响它和东盟国家的关系。可以说,上述多边机制已日益成为中国对东盟政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外交平台,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外交,在新世纪正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