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_徐志远(8)

时间:2025-04-13

志。如果缺乏人文精神,对个人而言,是丧失了个体存在的根本依据;对社会而言,则意味着价值信念的失落,民族文化传统得以延续的深层链条的断裂。人文精神的失落是一个带全球性的问题。科学总体中人文科学的被冷落、被遗忘以及科学观中人文精神的衰微,导致现时代日益深重的/科学危机0或/文明危机0。面对窘迫的/人类困境0,面对自然与人类、社会与个人的尖锐矛盾,人们开始强烈呼吁重振人文科学,希冀从人类自身内在的人文精神和人类自身创造的文化财富中,从千百年来先贤圣哲为我们所描画的理想和所阐明的价值观中找到进一步前进的道路。20世纪以来,科学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日常生活的主导和支配作用越来越突出。为此,科学更加需要人文精神的关怀。于是,就提出了所谓重建现代人文精神的问题。而这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如何界定人文精神,而在于如何促进人文精神,如何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整合中重塑人文精神。

对国民进行深层的人文启蒙,倡导和重塑社会的人文精神,形成公正平等的理性精神和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这是中国稳健地迈向21世纪的重要精神动力。人文精神的重塑,在于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价值理想、价值信念,真正成为普通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的理想和信念。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关键是要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重建人文精神的核心。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人类思想史上,而且是人类认识观念上的一场全新的革命。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正确辨识。它把人类发展的内涵由人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共同体,由社会)))经济扩展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共同体,从而使自然成为人类发展内在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人则是这一系统的核心和首要因素。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不是以经济发展为惟一目标,而是强调包括社会和自然环境在内的多因素的共同发展。这些发展都是以满足人的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为主旨,即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人作为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的主体,要提高主体意识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惟有通过人文精神的营造和重建来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全面增强和提高人的现代素质,走科教兴国之路,促进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才能改变现实状况,可持续发展才真正成为可能。因此,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重建,其核心应是:在继承和光大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把培养当代中国人主体自觉意识和塑造现代人格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作为一项基础系统工程,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注释:

¹理查#罗蒂:5哲学与自然之镜6,三联书店»¼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42卷,人民出版

社1979年版,第128页。1987年版,/中译本作者序0。

º5世界的未来)))关于未来问一百页6,中国

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37页。(责任编辑 王逢文)

39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_徐志远(8).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