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_徐志远(3)

时间:2025-04-13

科学理性或科学精神之发扬。英国著名学者查里斯#帕希#斯诺在其名著5两种文化6中指出,当今社会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文化,一种是人文文化,一种是科学文化,并认为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一个互不理解的鸿沟。这种说法显然有偏颇之处。但是,除了不能承认这条/鸿沟0具有不可逾越性以及他过于偏重科学文化之外,对于两种文化的存在及其相互区别,则是当今许多人的共识。实际上,两种文化是两种精神的更广泛体现,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衍化为人的思维力量和实践力量创生的新世界的产物。两种文化的分离和对立,也就是两种精神的分离和对立。问题对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和对立是怎样造成的呢?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科学同人文的分离、冲突和对立,并不是从来就有的。相反,在人类早期的文化母体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完全是内在地融为一体的。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在其文化发展的早期阶段,科学、技术、艺术都是一体化的。据考证,,/技术0(technology)一词源自希腊语techne,而techne与两个词有关:一是表示科学和知识的episteme,一是表示创造、写诗及艺术技能的poiesis。当时人们不能在科学、技术和艺术三者间作出区分。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技术作为一种展现方式,通过人的参与和诱发,使事物的本质得以敞开,从而展现为真理。在这个意义上,古典技术恰恰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随着文化母体之直接同一性的消解和文化分工的逐步深化,科学与人文陷入了互为异已化的命运,二者的关系外在化了。如果说这一走向在中国文化的演变中表现得并不充分和明显的话,那么它在西方文化的嬗变中却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文化的现象学形态上,西方自文艺复兴开始的整个近代发生的科学与宗教的冲突,就是科学与人文分裂的具象表征。从学理的层面尤其是从哲学上看,康德比较有代表性,他的5纯粹理性批判6和5实践理性批判6充分显示出了科学精神(理论理性)和人文精神(实践理性)之间的根本差异。后来的新康德主义者进一步扩大了科学精神所对应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精神所对应的人文科学之间的对立。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理论是实践的升华。对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和对立之原因这样一个重大问题的探究,仅仅停留在某一层面或某一维度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多层面、多维度深入到历史发展的实际过程之中,才能获得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应当看到,在近代西方,关于人的根本意义的问题,被哲学上的唯科学主义和政治上的/自由、平等、博爱0等抽象口号所取代。因此,人文精神问题,人文科学问题,至少在时代精神,在时代总的价值追求的意义上,在科学总体中,被忽视了,甚至被忘却了。由于革命斗争的急迫,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不满足于在具体科学即人文科学的意义上来探讨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而是在思辨的或形而上学的层次直接与封建教会、基督神学对垒,提出了政治口号式的关于人的学说。启蒙思想家第一次提出/天赋人权0,要求人在政治上平等,他们把希腊思想中的/理性0接过来作为反对神学、神性的武器,认为/理性0是/人的本性0,把/理性0当作/自由0、/平等0的哲学根据。不过,他们所说的/理性0只是他们推演政治结论的特设公理,并不是人的现实的理性。近代资产阶级忙于用这一理性信条和思想武器去争得自己的政治地位,无暇顾及具体的人文科学。与此同时,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导致了科学主义乃至唯科学主义的观念和倾向,自然科学占据了思维的中心,人文科学或者被逐出科学的园地,或者被自然科学所改铸。美国著名学者理查#罗蒂曾这样描述近代哲学的唯科学主义倾向:/到了34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_徐志远(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