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_徐志远(6)
时间:2025-04-13
时间:2025-04-13
上是一种工具理性,但作为人类整体文化之一部分来看待时,它必须不满足于只是一种纯粹工具理性;就是说,在从事科学活动时可以容纳而且应该体现人文的内容。另一方面,人文精神不是可以脱离具体的日常生活而独立存在的,它应当而且必须与科学理性相适应,努力吸收科学的成果与内容。应该说,这种理性的探究已经并正在继续得到事实的确证。这一切,既表现为科学精神的人文意蕴以及科学向人学的渗透,又表现为人文精神的科学意蕴以及人文精神向科学的融入。
关于科学精神的人文意蕴以及科学向人学的渗透,可以从这样两点来认识。其一,科学精神的人文意蕴主要体现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气质这三个方面。从科学思想来看,它主要不是具体的科学事实、定律和理论,而是科学的深层哲学和文化内涵,即科学知识体系的精华或精髓之所在。大凡科学思想都具有革命性。一种崭新的科学思想的精神力量是十分巨大的,它往往会决定几代乃至十几代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巨大影响。从科学方法来看,尽管其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但概括地说它们基本上分属三个大类:经验方法,理性方法,臻美方法。这三种方法显示了科学的实证精神、理性精神和美学精神,能够潜移默化地使人们树立求实、尚理、爱美的思想情操。从科学精神气质来看,根据美国科学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的研究,它主要表现在这样五个方面: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独创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默顿提出的这五条科学精神气质是一套有感情情调的、约束科学家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它们不仅是维护科学共同体稳定秩序的基石和科学发展的保障,而且与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的大目标是相通或一致的。这也是科学精神最为深刻的人文意蕴。其二,科学向人学的渗透主要表现为:科学的方法被应用于研究人文现象,人学领域也力图运用科学的方法,在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人身上,发现某些在某种程度上可用普遍规律加以概括的东西,从而为人及社会的科学管理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手段与根据;在人文探求的领域中,也开始注重以/实证判据0为手段来为人文精神的合理性与实在性提供证明,以/实验事实0来说服人;用科学的理性对人文现象进行解释,从而探究其发生演变的机制,促进人文认识的深化;从科学的角度引发人们对某些问题的/再思考0,在这种思考中借鉴科学的思路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向,受到来自另一个认识领域的智力激励,推动人文认识的新发展。
关于人文精神的科学意蕴以及人文精神向科学的融入,可以从这样两点来认识。其一,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虽然研究对象不同,所用方法也有差别,但为扩大知识领域寻找真理、追求真理的精神是一致的,它与自然科学一样,都要求客观、公正,实事求是,都要求对未知世界孜孜不倦的探求,都要求对理想、事业的无畏献身,都要求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等等。这种共性应该说就是科学精神,对人文精神而言,则是其科学意蕴之展现。其二,人文精神向科学的融入主要表现为:在科学认识活动中,尤其是那些现代前沿学科中,出现了人化的趋势,只有和人的状态联系起来的科学解释,才是更有说服力的解释;科学日益唤醒其内在的人性觉悟,在科学的视野中日益重视科学活动及其成就对于人的利弊功害、对人类命运的影响,从而将科学的兴衰与人类的发展紧密地结合,/为认识而认识0的科学正在走向/为人类的幸福而效力0的科学。倡导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马斯洛认为,科学是人类的创造,而不是自主的、非人类的东西;科学产生于人类的动机,它的目标也就是人类的目标,它的规律、结构以及表达,不仅取决于所发现的现实的性质,而且取决于完成这些发现的人类的性质。因此,科学就是人
37
上一篇:大型策划活动注意事项
下一篇:操作手册(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