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_徐志远(4)
时间:2025-04-13
时间:2025-04-13
17、18世纪,自然科学取代宗教成了思想生活的中心。由于思想生活俗世化了,一门称作-哲学.的俗世学科的观念开始居于显赫地位,这门学科以自然科学为楷模,却能够为道德和政治思考设定条件0¹。可以说,科学主义或唯科学主义是近代思潮的主流。按照科学主义或唯科学主义的观点,科学规范、科学思维模式和科学方法等可以无条件地渗透于社会人文的一切领域,因而近代兴起的各种研究都纷纷按照自然科学的理论框架和理论原则,进行实证性、客观性的研究,运用逻辑演绎和数理分析去把握各种人文现象,甚至把价值也加以客观化。科学在本体论、认识论和历史观领域全面影响社会。科学主义或唯科学主义把触角伸入人文领域的结果,是使历史、艺术、文学等等倡导的普遍的价值观统统被打入冷宫。由此引起了真理与德行的分离,价值与事实的分离。在普遍的意义的失落和价值的危机中,人们感到焦虑、躁动、迷惘,经济和技术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在近代史上,理性主义本来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与宗教神学相对抗的共同的思想武器。理性主义恢复了人的尊严,而科学的进步又恢复了理性的权威。科学的成就越大,显示着理性的威力也越大。但这种/单线联系0一旦被过分强调,就必然走向无视一切非理性因素的极端理性主义,就会产生对世界和人间事物认识中的/视线偏斜0。如果说,科学精神的弘扬使得被信仰埋没了的理性得以拯救而不失为人类认识的一大进步的话,那么,这种精神的偏执发挥,从而使理性掩盖一切、否定一切、取代一切、排斥一切,就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足0了。这是科学主义或唯科学主义思潮留给人们的教训。当然,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上/失足0的还大有人在,不过,这是由于走向另一极端而造成的/失足0,这就是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继承了近代人文主义推崇人性、反对神性的依钵,却因近代人文主义面临的困境以及当时社会人们对理性幻想的破灭,而抛弃了理性传统,将人文精神脱离开科学理性来极度地发挥,从而走向了与科学主义或唯科学主义思潮相反的另一极端,它与非理性联姻,形成了观察与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斜视病0。从理性以外的地方去寻找个人生存的哲学根据,这是人本主义哲学的一大转折,是哲学中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科学哲学与人本主义哲学对峙局面的真正形成。这一切,就是进入近代以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分离和对立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和发展过程。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严重分离和尖锐对立,既给两者各自的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后果。如果说,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主要敌人是宗教蒙昧主义,是教会独断的/神0对人的奴役和宰制的话,那么,在20世纪,在今天,人文精神萎缩的主要根源则在于人的/物化0,在于技术社会中失去了价值导引的/工具理性0的过度膨胀,或者说,在于/理性的暴虐0对人的奴役。当西方各国进入科学和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负作用也同时显示出来,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危机与日俱增,使人焦灼。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曾列举了当代世界所面临的诸种危机的症状,º这些危机既有天灾,也有人祸,而且从实践的角度看,则是以天灾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灾,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负态效应。丹尼#贝尔是一位著名的科技治国论者,他曾依据科学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描绘了人类向/后工业社会0过渡的乐观前景。然而,西方社会出现的精神领域的危机和病态,又使他不得不回过头来冷静思考非常现实、迫切的文化问题。但科学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的束缚使他找不到问题的症结,最后只好说文化危机是文化自身堕落的结果,是文化脱离本来/健康的0社会组织所造成的。即便如此,一位典型的科技治国论者能这样高度重视文化问题,足见当代科学精
35
上一篇:大型策划活动注意事项
下一篇:操作手册(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