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概论习题答案(4)
时间:2025-04-21
时间:2025-04-21
对考研的同学能有所帮助!
“义务教育制”的推行促进了近代师范教育的出现。“义务教育制”出现于近代社会,它包括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适龄儿童必须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和要求政府、社会、家庭必须为此作出保证两方面的内容。其历史意义:
1) 意味着一定年限的基础教育普及;
2) 意味着教育已是一种社会的事业,是每个社会成员必须承担的义务;
3) 意味着对教师需求数量的激增和业务质量要求的提高。
基于此,师范教育应用而生。
二、概念
1.课程课程(curriculum)一词源于拉丁文,最早出现在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意为“跑道”(Racecourse),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
课程的几种常见定义:
课程即教学科目。认为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特指一门学科。
课程即经验。认为课程包含学生在学校指导下的所有经验。美国教育家杜威是其代表。
课程是教学的进度和计划,是“学习方案”。认为课程应是教学过程所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课程是教学科目以及为了完成教学科目所作的教学进程安排和学生通过学习所活得的全部经验的总和。
2.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一词由杰克逊(P.W.JacKson)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与显性课程相对,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
隐性课程的特点:
一是潜在性。由于它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所以具有一定的潜在性。
二是持久性。隐性课程往往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对学生能产生持久的影响。
三是两面性,即既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
3.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确保不
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编写课程标准是开发课程的重要步骤。
4.教材教材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不同于一般的书籍,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它主要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和附录等部分构成,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5.课程评价对课程评价,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最被广泛接受的是:课程评价就是运用专业知识,判断课程实施的过程。既包括学生学业的评价,又包括课程本身的评价。评价者利用学生学业的评价和课程本身的评价获得的结果,可以完善课程和提高教学质量。
三、简答
1.请说明学科课程的优缺点有哪些?
答:又称科目课程,它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课程类型,如我国古代的六艺以及古希腊的“七艺”,都是学科课程的类型。
学科课程的优点:
易于使各级学校的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知识连接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连续系列,如初中的物理学、高中的物理学直至大学的物理学,实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连续系列。
易于保证所授知识、技能的完整性、体系性和严密性。
给教授带来方便,教师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和借助课本往往就不难完成教学任务。
学科课程的局限性:
学科课程对于一个未来的该学科专家或专业工作者来说,是必须预备的,但对于其他学生来说也许是多余的,因为它们与日常生活和学生的经验缺乏联系。学科自身的需要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往往有冲突,学科教师面临这种冲突时,往往容易牺牲学生的利益,迫使学生服从学科的要求。
2.确立课程目标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第一,要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以便确保这些要求在课程中得到体现。
第二,要在对学生的特点、社会的需求、学科的发展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确定行之有效的课程目标。
第三,课程目标有助于澄清课程编制者的意图,使各门课程不仅注意到学科的逻辑体系,而且还关注教师的教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