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合作社发展与对策基于日本农协的启示(15)

时间:2025-04-29

到六七十年代,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很少,到TA十年代,我国在实行联产承包制以后,一些地方又开始有了自行组织的农村合作社,理论界也开始关注。当时研究这个方向的代表性学者有刘多填(1984)、林毅夫(1992)、张勇和葛林(1994)等,他们主要研究农村合作社的体制、职能、作用以及发展的必要性。增强人们了对合作社的认识。

(2)1990年以后

到了九十年代,我国农民个体经济与大市场的矛盾开始逐渐显露,农民增收缓慢甚至下降,单个的农户很难适应市场的发展和变化。如何通过合作社体制来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学术界进行了广泛探索。代表性的人物有林毅夫,他主要研究了农村合作社生产效率的变化,创造性的提出了“退出权假说”进行解释,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另外围绕农村合作社还有很多争论的问题,在农村合作社的基本原则、制度、作用、政府相关的政策等方面有不同的观点。林毅夫认为:“理论思想对政策、经济体制会有界定作用,能够减少制度安排的成本。”冯开文则认为:。‘‘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肯定是一个曲折的、漫长的、反复而非一次性的发展过程。”杜吟棠认为:“在合作社创立和推进过程中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一是自愿原则,二是利益均等共享。”刘福坦认为:“合作社是对社员服务,通过市场盈利的组织”。在市场经济中,合作社是一个独立厂商,像所有企业一样要以盈利为最终目的,而在合作者和合作社之间,则是以相互帮助、自我服务为准则。

此外,由于日本农协的成功,我国学者对日本农协进行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主要有刘多田、周平、胡天民等。刘多田主要研究日本农协的概况,管理组织等:周平则主要研究日本基层农协的体制;胡天民主要研究日本农协新的发展方向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这些学者对日本农协的研究对丰富我国农协研究的理论起了积极作用,对我国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实践也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3)国内文献评述

我国对于农村合作社的理论研究虽然在九十年代后得到了快速发展。虽然对合作社的核心问题如,组织制度,运行模式等有了很广泛的探讨,但是相比国外,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研究的覆盖面窄,没有对合作社进行一个系统性的研究:另外我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的理论分析上,关于这方面的实证分析还是很少,并且有些结论缺乏说服力,另外对于合作社在我国的发展方向与前景这方面也鲜有研究。6

我国农村合作社发展与对策基于日本农协的启示(1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