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合作社发展与对策基于日本农协的启示(14)
时间:2025-04-29
时间:2025-04-29
合作社发展环境的改变、经济学新理论与新的研究方法(特别是组织理论和博弈论的发展)为合作社的研究打开了新的领域,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比如,瑟斯顿(Sexton)(1990)利用买方存在垄断的市场竞争模型,把合作社社员体制也列为其中的变量之一,另外把生产水平和市场类型也考虑进去,研究有合作社和没有合作社的市场上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者的价格和产量决策。他认为,实行社员资格开放式的合作社的存在有利于抑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的垄断行为,当某一市场上有一个或者更多社员资格开放的合作社时,有利于抑制市场垄断,并且这些合作社融合也不会明显抑制竞争,但采用封闭的社员资格体制的合作社则不会产生此效应。
阿巴克(Albak)和斯族兹(Schultz)(1998)构建了一个在双寡头模型下合作社与IOFs(海外机会基金)之间的竞争模型,他们认为,因为合作社有吸纳社员提供的全部产品的义务,所以合作社的产品总产量由社员本身决定,又因为社员个体不会承担由于产量上升、价格下降带来的损失,因此社员总是偏好于提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这一情况使合作社提高产量的信息成为可置信的事情,与合作社在同一市场竞争的IOFs因此调整自己的产量决策,在均衡点上,合作社得到了更多的市场份额,单个社员的获利也就更多。
(5)国外文献评述
国外关于农村合作社的理论方面的研究相当的充分,既有纯理论的分析,也有借助数量经济学对相关数据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发展成了一套非常系统和完善的理论。但是他们的研究通常是将西方国家合作社发展赖以生存的要素(农业政策、土地、农业生产环境等)当作既定前提,而很少作为变量进行研究。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农村合作社的发展也已进入相当完善阶段;而我国农民实行单户生产,生产规模又很小,存在较为普遍的农民单干现象,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比较低,而且由于农民的贫富差距使农户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些情况使我国农民合作社的产生、发展以及体制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另一方面,我国的农村合作社刚刚起步,遇到的问题也肯定会与西方国家的不同,因此不能不假思索地套用西方的合作社理论和模式,而应该结合中国的国情,有选择性的学习、借鉴。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农村合作社的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主要是依据马克思、列宁的合作经济理论,并在当时的政策指导下,积极的用于实践。
(1)1960年至1989年期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