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i简述文化转向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2

时间:2025-07-14

简述文化转向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

王格丽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新乡,472500)

摘要:文化学派的“文化转向”被认为是当今翻译研究范式的主流。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把翻译研究从纯语言层面解 放出来,将其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空间,拓宽了视野,开拓了领域。在文化转向背景下,译者地位得到极大关注和提高,译者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本文在简述列夫维尔改写理论基础上就文化转向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试做简单讨论。

关键词: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改写理论

一、引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翻译研究跨入一个新时代:从文化角度审视翻译学。这一时期的翻译学更多关注于翻译背后的文化渊源,探讨诸如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各种文化因素。苏珊·巴斯奈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在1990年出版的论文集《翻译,历史和文化》中提出“文化转向”一词,它的出现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解决了之前的翻译研究和翻译流派不能解决的问题。文化转向的一大价值便是使译者的主体性得以重申,它指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更是译者对原作进行的文化层面的改写,从而改变了译者以往的“隐身”地位。

二、译者主体性

(一)何为译者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是一个哲学概念,与翻译主体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翻译主体性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是翻译的主体?一些学者认为译者是翻译的主体;然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翻译的主体应当即包括译者也包括 原作者。中国著名翻译家许军认为广义的翻译主体包括作者,译者和读者;而狭义的翻译主体则仅指译者。査明建等人在认同许的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如果“翻译主体性”的“翻译”指翻译过程本身,那么毫无疑问,译者就是翻译的主体。然而,如果“翻译主体性”的“翻译”不仅指翻译活动本身,还指这个过程中的相关成分,那么除译者之外,还存在原作者和读者两个主体。因此,无论从哪个层面讲,译者始终属于翻译主体的范畴。即使存在原文的限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如巴斯奈特(Bassnett,Susan)所说,语言之间的翻译一定能反应译者对于原文的创造性理解。一些学者借用作家主体性的概念解释译者主体性。譬如,道格拉斯·罗宾逊(Robinson,Douglas)就将译者视为作家,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起到主动创造性作用。他说,译者也是一位作家。他们以同样的方式描述自己经历的语言和世界,组织篇章

[3][2][1]。尽管达成一个普遍接受的概念很困难,而査明建列出的相关特征也许能为我们理解这一概念提供一些帮助。他认为,译者主体性指译者主观能动性----翻译主体,在尊重翻译客体的前提下为实

gai简述文化转向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