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优秀教案评选《登岳阳楼》张召武(9)
时间:2025-04-08
时间:2025-04-08
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
4、小组展示完成以后,全班同学有感情齐读全诗。
(注意:学生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切勿轻易否定学生,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以培养学生品析诗句的能力。)
五、 三读,悟诗情。
环节训练点:感悟诗歌中表达的作者情感。
具体操作:
1、教师课件展示写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一天,杜甫独自登上了这座楼,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写下这首千古名诗《登岳阳楼》。
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写作背景,用心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作者情感。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通过 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3、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学生带情感再次朗读诗歌。
六、训练反馈:
全班同学有感情齐背全诗。
下一篇:普通话测试命题说话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