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在玉米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及展望(5)

时间:2025-04-22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目前,我国玉米单产和总产的增长速度已超过其它发展中国家,玉米杂交种的普及率也达到95%左右,接近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玉米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显得愈来愈重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迫切需要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目前国际国内育种技术迅猛发展,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生物技术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的有机结合提高了玉米育种的效率,开辟了玉米育种的新途径。

成试验周期长,难以大规模展开;数据处理和整合难,往往许多人重复了大量的工作其结果无法实现有效的整合,人为影响也比较大;由于基因沉默效应的存在,插入的基因往往不表达。玉米转基因植株往往出现矮化、散粉结实性差的现象,因此一些玉米转基因研究仍然停留在试验阶段,还没有实现产业化。以上大量因素的存在,制约着玉米生物技术育种的发展。[1- 5]

结合我国目前主要推广的玉米品种的特点,未来我国玉米育种时应注意这几个方面:①、高产和抗性结合的选择。高产是玉米育种追求的永恒目标,但是抗性是带来高产保证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所以说,高产和抗性的选育是玉米育种中一个永恒的课题。②、品种果穗性状优良。选育的品种要具备优良的穗部性状。优良的果穗性状应包括果穗长、行数多、出籽率高、籽粒大、容重高、籽粒排列整齐紧密、秃尖小、穗轴细等,这些与产量也是密切相关,所以育种者也应侧重穗选这个重要环节。③、加强传统育种与生物技术的有机结合,尽力保护种质资源(特别是我国丰富的玉米地方品种资源)的多样性,避免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张世煌、徐伟平、李明顺等;玉米育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玉米科学;2008,16(6):1-5

[2].曹士亮、王成波;生物技术在玉米育种中应用的现状和展望[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

(3):14-16

[3].刘洁;生物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J];科学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2)

[4].吴永升、莫健伟、谭华等;生物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J];广西农业科学;2006,37

(2):104-106

[5].曲健磊;玉米育种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6].蔡春荣、许海涛;玉米育种中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与应用[J];现代农业科学;2008,18:168-171

[7].毛梅芬;分子标记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4(192):59

[8].余丽霞、李文建、董喜存;离子束生物技术及其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J];同位素;2008,21

(4):235-240

[9].刘纪麟;玉米育种的策略[J];玉米科学;2003:54-57

[10].田清震、张世煌、李新海等;玉米育种发展动态[J];玉米科学;2007,15(1):24~28

[11].扬风玲、林本淼、张桂华等;植物孤雌生殖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6:78—80

生物技术在玉米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及展望(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