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卫生保健》论说题及答案09.03(8)
时间:2025-07-11
时间:2025-07-11
幼儿卫生保健》论说题
(3)矫正 对于前者,孩子睁着眼说瞎话,是受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成人不该指责他们,只需让他们明白怎样说就行了。对于后者,幼儿故意编造谎话,有意说谎,成人要及时揭穿其谎言,不使其得逞。可以给孩子讲“狼来了”的故事,让其明白说谎的后果。成人应言传身教,为小朋友树立榜样。
二十一、试述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答:应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多维的角度来探讨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种种因素。
(1)生理因素
①遗传因素:许多传染病都存在智力缺陷。如果由于遗传因素,导致幼儿躯体受损或躯体发育障碍,尤其是脑受损或脑发育障碍,则不仅会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而且会导致孩子出现某些不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或是造成自卑、退缩、孤独等不良的心理特征,从而引起幼儿各种心理问题。
②先天的非遗传因素:妊娠早期,受致畸因素的影响,胎儿可发生种种先天畸形。胎儿期孕妇营养不良,或妊娠合并各种疾病,都可能对胎儿的脑造成损伤,使儿童期出现行为问题。
③后天的脑损伤:脑震荡、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椎膜炎等,均可影响儿童的智力,诱发一系列行为问题。
④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无法把从各个感觉器官以及方位、平衡觉器官前庭等处获取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以致影响大脑对上述信息的认知和判断。这往往和儿童从小缺失运动有关。家长忙,没时间和孩子亲热、爱抚,儿童皮肤处于“饥渴”状态,也是引起感觉统合失调的重要原因。
(2)心理因素
①气质:气质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无好坏之分。教育者要认识气质,对于每个孩子气质中存在的若干不足,要采用更灵活的方法进行养育,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潜能。
②动机: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般家长只满足儿童的最基本的、最低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而忽略了儿童也有最高层次的需要——安全感、被爱、被尊重、被别人称赞等。儿童的多层次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不良的情绪。
③情绪:儿童情绪正常,对受到别人的爱抚、关心、体贴、照顾感到幸福,从而心情愉快。反之,就是有心理障碍了。不良情绪是幼儿与他人进行交往和参与各种活动的障碍。长期紧张、恐惧,会使儿童产生种种行为问题。
④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组成个性的一部分,正确的自我意识,是儿童使自己的行为适应环境的基本条件。自我意识过高或过低的幼儿,个性和行为就会出现问题。
(3)社会因素
①家庭:家庭是幼儿接触到的第一个环境,家庭是儿童生活的摇篮。完善的家庭结构,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环境,家长本身的素质及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态度等,对于维护幼儿身心健康,促进个性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②幼儿园:幼儿园是幼儿第一次较正规地步入的集体生活环境。它提供了家庭难以满足的活动和学习条件,对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起决定性作用。
③社会:与幼儿接触的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生存环境中还存在一些不良刺激,诸如噪声、过冷、过热、过湿,也会影响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随着社会竞争力是增强,社会对幼儿的期望越来越高,使幼儿身心负担过重,造成心理压力,反而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上述“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对儿童的心理产生影响。
二十二、试述制定生活制度的意义及原则。
答:幼儿的生活制度是根据幼儿各器官活动及心理活动的规律,将幼儿在幼儿园内一日生活中的主要环节,在时间和程序上固定下来,以形成制度。它在幼儿园的各项卫生保健制度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1)制定生活制度的意义
①合理的生活制度能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执行合理的生活制度,将不同类型的活动穿插安排,使幼儿的脑力活动与体力活动交替进行,使大脑皮质各个功能区的工作和休息相应变换,从而预防过度疲劳,有利身体健康,促进幼儿的生长。
②正确执行生活制度,能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幼儿园合理的生活制度,每天重复执行,这样时间就会成为一种信号,在幼儿大脑皮质形成一系列时间性的条件反射,使整个生理活动按一定规律进行,养成幼儿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从而使幼儿吃饭时食欲旺盛,就寝时按时入睡,该醒时自动醒来,学习时精力充沛,游戏时活泼愉快。形成习惯后,大脑皮层能用最低的消耗,收到最佳效果。
③生活制度是保教人员做好工作的基本保证。组织好幼儿一日的生活,不但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能使保教人员有更多的时间组织幼儿进行各项活动,使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
(2)制定生活制度的原则
下一篇:如何提升团队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