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笔记大全(7)

时间:2025-07-09

质纤维组织增生,加上组织内网状纤维胶原化,器官逐渐变硬。

3、后果:取决于淤血的范围、器官、程度、速度及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表现为:淤血性出血、

淤血性水肿、实质细胞变性坏死、淤血性硬化及侧枝循环的开放。

4、几个重要脏器的淤血:

(1)慢性肝淤血:大体上表现为“槟榔肝”,镜下肝小叶中央静脉扩张淤血,周围肝细胞脂肪变性。

槟榔肝(nutmeg liver):慢性肝瘀血时,小叶中央区因严重瘀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

瘀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瘀血区)

黄(肝脂肪变区)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故称为槟榔肝。

瘀血型肝硬化(congestive liver cirrhosis)由于长期的肝瘀血,小叶中央肝细胞萎缩消失,网状纤维

塌陷后胶原化,肝窦旁的贮脂细胞增生,合成胶原纤维增多,加上汇管区纤维结缔组织的增生,致

使整个肝脏的间质纤维组织增多,最终形成瘀血性肝硬化。瘀血性肝硬化相对门脉性肝硬化病变较

轻,肝小叶改建不明显,不形成门脉高压和不产生肝功能衰竭。

(2)肺淤血:肺体积增大,呈暗红色,切面流出泡沫状红色血性液体。镜下:急性肺瘀血特征—肺

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部壁变厚,可伴肺泡间隔水肿,部分肺泡腔内充满水肿液及出血。慢性

肺瘀血,除见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更为明显外,还可见肺泡壁变厚和纤维化。

心衰细胞(heart failure cells)肺瘀血时,肺泡腔内可见大量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为心衰

细胞。

第二节 出 血

出血(hemorrhage):血液从血管腔到体外、体腔或组织间隙的过程。

病理性出血按照血液逸出的机制可分为以下两种:

一、破裂性出血:由心脏和血管破裂所致。

二、漏出性出血: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所致。

1、原因:血管壁损害、血小板减少和血小板功能障碍、凝血因子缺乏。

2、病变及后果:出现体腔积血、血凝块、血肿形成。早期呈鲜红色,后期因红细胞降解形成含铁

血黄素,而呈棕黄色。出血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出血量、出血速度和出血部位。

第三节 血栓形成

活体心血管腔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thrombosis)。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血栓(thrombus)。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理:

1、心血管内膜的损伤:内皮细胞脱落后致血小板粘集,并启动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由纤维

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

内皮细胞具有抗凝和促凝两种特性。生理情况下,主要抗凝。

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

屏障作用:将血液中的血小板、凝血因子和内皮细胞下的细胞外基质分开。

内皮细胞合成前列环素(PGI2),一氧化氮和二磷酸腺苷酶(ADP酶) 抗血小板凝集

内皮细胞合成凝血酶调节蛋白—内皮细胞表面的凝血酶受体,与血液中凝血酶结合,激活

蛋白C,后者再与内皮细胞合成的蛋白S协同,灭活凝血因子V和VIII;合成膜相关肝素样

分子,在内皮细胞表面与抗凝血酶III结合,灭活凝血酶、凝血因子X、IX等。

合成t-PA,促使纤维蛋白溶解。

促凝作用:

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

辅助血小板黏附:von Willebrand因子介导

抑制纤维蛋白溶解

血小板活化过程极为重要:

病理学笔记大全(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