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市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分析研究报告(3)

发布时间:2021-06-06

济效果的变化趋势。但从某种程度上讲,仍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最全面、综合性最强的指标。从2006年以来的发展趋势看,我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尚未呈现出一个稳定上升的趋势,波动较大,最高年份在2008年达0.49,最低年份在2010年仅0.16,相差0.33。“十五”时期投资效果系数平均为0.46,“十一五”时期下降到0.28,说明GDP增加所需成本呈上升趋势。从与全区对比看,我市投资效果系数与全区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并略好于全区平均水平。

从三次产业投资效果系数看,一产业虽然运行效益波动较大,但与投资的关联度较低;第二产业发展与投资的关联度最为密切,整体运行态势同投资形势一致趋于下降,特别是工业,2006-2010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系数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0.27下降到2010年的0.17(即每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只增加1700元增加值);第三产业比较平稳,但是投资效益较低。2005年我市三次产业的投资效果系数分别为0.36、0.27和0.55,2010年分别为0.26、0.17和0.15。从这两个年度对比看,三次产业的投资运行效益均明显下降。

但是,由于第一产业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属于政府保护的弱势产业,对第一产业的投资不能只看投资效果系数,更重要的是看社会效果。第三产业中的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属于公益事业,政府对社会事业的投资主要注重的是惠及面广的社会效益。因此,对第一、第三产业投资效果不应仅以投资的经济效益来衡量,还应看到其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经济结构比例失调

投资、消费、出口构成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这三驾马车中,出口(尤其是净出口)的多少依赖的是外在因素,投资和消费才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在这一关系的处理上,我市存在着投资占比重过高,消费拉动相对不足的问题。

从上图可以看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在逐年降低,这样一种经济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加以调整和改善。

(三)部分工业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现象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工业新增生产能力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工业固定资产一般分为新建、扩建、改建、迁建、恢复等。其中新建、扩建和改建都可以增加工业生产能力,而迁建和恢复则只起到简单再生产的作用。

新增工业生产能力是作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益指标出现的,表现为一定的产出所能达到的最大产能,或者在既定产能条件下的最小投资。新增生产能力的数量一般按设计能力计算,即在设计文件中规定的在正常情况下能够达到的生产能力,而不论投产后的实际产量如何,表现为产品年产能力、处理原料能力、设备数量或容量、建筑物容积容量面积或长度等。

2006年以来我市工业投资快速增长,生产能力迅速扩张。然而由于体制机制不完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导致目前我市在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火力发电等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生产能力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剩现象,水泥、平板玻璃、风力发电、汽车也存在产能过剩问题(见下表)。

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产量生产能力及能力利用率表

(四)投资带来的负面效应

1、外延扩张模式特征明显 近五年来,我市经济增长投资推动型特征十分明显,投资仍是拉动我市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十一五”时期,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度增长,我市综合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城乡面貌变化较快,人民群众得到较多实惠。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84.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7倍,年均增长29.1%。2010年,在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政策下,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00.5亿元,在全区位居第2位,投资增长幅度持续保持在2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我市投资呈高位运行并逐年提高之势,而同期投资效果系数呈逐年降低之势。在投资强劲带动下,全市工业企业单位数由2005年底的19647户增至2010年底的33071户,五年间新增13424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