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米预应力简支箱形梁桥结构设计(迈达斯计算)(6)

时间:2025-07-02

1.3预应力混凝土梁桥发展综述

1.3.1国外预应力混凝土梁桥的发展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尚处在萌芽阶段,但正在逐步向成熟阶段过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联邦德国、法国等西欧国家因遭受战争破坏,大量桥梁急待修复,而当时战后钢材奇缺,客观上为预应力混凝土桥和预应力锚具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环境。而在非洲、拉丁美洲一些第三世界国家亦为避免从国外输入昂贵的钢材,也常优先考虑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方案。应力混凝土桥梁一旦跃上桥梁建设的历史舞台,就显示出它强大的竞争能力,从50年代创建了突破loom的跨径记录,经过三十余年的迅猛发展,至今已创建了440m的跨径记录。口前,在规划中的设计方案有突破500m跨径记录的趋势。而在实际的工程实践中,在400M以下的跨径范围内,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已常为优胜的方案。

在三十余年的高速发展阶段,几座典型桥例是非常值得一提的。1953年联邦德国建成的胡尔姆斯(Worms)桥,主跨114.2m,它标志着钢桥传统的施工方法—悬臂拼装方法在预应力混凝土桥上创造性的应用,即悬臂浇筑法,从而发展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一种新体系-T型刚构。1964年联邦德国又建成了主跨为208m的本道尔(Bendorf)桥,再一次成功地显示出悬臂施工方法的优越性,并且在结构体系上又有了创新,薄型的胜墩与上部连续梁固结,形成带铰的连续一刚构体系。1962年在委内瑞拉建成的马拉开波( Maracaibo)桥,桥全长8272m,其中主桥为斜拉桥,跨径为160 + 5 x 235 + 160m。它标志着预应力混凝土对新型结构体系的强有力的适应性。斜拉桥体系首创于钢结构,尔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相继应用,70年代以后,成为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主要桥型之一,并接近世界大跨径钢斜拉桥的记录。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发展不但在跨径记录上一再突破,而且在结构体系上“百花争艳”,充分体现了可塑性复合建筑材料的优越性。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高速发展不单是取决于材料与预应力技术的先进水平,设计理论的日益完善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作为桥梁方案的竞争能力,更取决于现代化施工技术水平的捉高、桥梁造价的降低。据欧洲地区各国的统计,混凝土结构的造价,其中劳动力费用占38%,材料占46%,设备占9%,运输占7%,其中劳动力与材料两项占了总造价的84%。从1960年至1970年的统计数字,国外劳动力价格的提高是材料价格提高的2.5倍。

30米预应力简支箱形梁桥结构设计(迈达斯计算)(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