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研究——基于LOGISTIC与KM(11)
发布时间:2021-06-05
发布时间:2021-06-05
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理论资料
1.2文献综述
20世纪70年代以前,信用风险的度量主要是依靠各种财务报表
提供的静态的数据以及宏观经济的各项指标对信用风险进行相对主观的评价。80年代以后,由于全球债务危机的影响,国际银行业普遍开始注重信用风险的防范和管理。1988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制定了《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即巴塞尔协议),提出了信用风险的权数管理方式。在此基础上,银行业形成了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即:专家系统法、评级法和信用评分法;
传统的信用风险量化研究主要源于Alman(1968)的z值模型
(Z-scoremodel),该模型主要是基于企业的5项财务比率指标,以己倒闭的和有清偿力的企业为样本数据,运用线性判别式分析,提出了对企业进行分类判别的线性判别式模型。1977年A1tman和Narayanan对原始的z计分模型进行了重大的修正工作推出了第二代信用评分模型,新模型的变量由5个增加到了7个,它适用范围更广,对不良贷款人的辨认精度也大大增加。
目前,信用风险量化模型主要有两大类,即违约证券估价模型
和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其中违约证券估价模型是信用风险量化度量模型的理论基础。
1.2.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量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1、违约证券定价理论
违约证券的定价研究始于莫顿(Merton)1974年的工作,他将期
权定价理论运用于有风险的贷款,并将违约债务看作企业的或有权益,同时假定当公司资产价值低于债券面值时,公司将发生违约,利用期权定价理论进行分析推出了违约债券的估价公式。由于莫顿模型有多项严格的假设条件,随后一些学者放松了模型假设,推动了莫顿模型的实际应用。如龙斯达夫等(Longstaf,1995)提出的模型,认为只要公司资产触及某~外部边界,违约可在任何时候发生,但该模型仍需要与公司资产相关的数据。在违约证券估价理论模型分类中,此类在证券估价时需要公司资产价值数据的模型,称为结构模型
上一篇:物流协会招新宣传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