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研究进展(3)
时间:2025-07-05
时间:2025-07-05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肝脏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病变,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在国内以病毒性肝炎多见,目前对肝硬化的治疗主要是保护肝功能及对症支持疗法,疗效欠佳。终末期肝病最后考虑肝移植,但供肝来源越来越少,肝移植费用昂贵。手术并发症。且术后出现的移植排斥等问题困扰患者终生,近来兴起的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具有操作简单、可莺复进行、免疫源性弱、治疗费用低等优点,国内外有多处报道骨髓干细胞移植
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表皮生长因子(EGF),成功诱导骨髓十细胞向肝样细胞分化,不仅表达白蛋白,还表达分化终末期的肝细胞标记物:色氨酸一2,3加氧酶及酪氨酸氨基转移酶。在肝脏损伤条件下诱导能力更强。Khurana St用10%CCI。制作小鼠肝脏损伤模型后,取小鼠血浆,加入包被了细胞外基质(ECM)的培养板中诱导骨髓造血干细胞。模拟肝脏局部再生的微环境,分化后的细胞形成微绒毛表达白蛋白及CKl8,还表达色氨酸一2,3加氧酶及酪氨酸氨基转移酶。将分化后的细胞移植入健康的小鼠体内,能定植在肝小叶,并表达白蛋白及CKl8。不少研究也在动物身上探索体内分化的情况。Terai在小鼠实验中发现,GFP标记的骨髓干细胞定植于CCI.损伤的肝脏,分化为能分泌自蛋白的肝细胞,血清白蛋白水平升高,减少肝纤维化,提高生存率。AbdelAziz MT等“21通过尾静脉移植MSC入CCL.制作的实验性肝硬化大鼠体内。通过检测羟脯氨酸及I型胶原含量评价肝硬化程度,血清AI,T及白蛋白水平评价肝功能。研究发现,MSC可定植于受体的肝脏,且肝脏的l型胶原的表达及羟脯氨酸的含量较未移植MSC组明显下降。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升高。而ALT改善不显著。可见。MSC除了可自身分化为肝细胞外,还有抗纤维化的作用。Oyagi Sf”1发现,加入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培养MSC 2周后,甲胎蛋白及自蛋白mRNA阳性,将这些MSC移植入ccL4引起的肝脏损伤的大鼠体内,血清白蛋白水平上升,转氨酶下降.减轻肝脏纤维化程度。
四、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临床应用情况
近年来有更多的临床应用报道。日本的Terai S等在患者全麻下从髂骨抽出400 ml骨髓,分离单个核细胞(MNC),外周静脉输入,观察24周,白蛋白及总蛋白水平明显升高。Child评分及血清PIilP水平改善,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水平轻度升高。在肝活检组织检测AFP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明最增高,整个治疗过程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另外,有文献报道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Yannaki E报道2例3次G-CSF动员收集骨髓干细胞再经外周静脉回输,追踪发现。患者Child及MEI。D评分改善。在随后34周随访中,未再因肝硬化而住院。肝内血管形成增多,为肝细胞再生提供支持条件。英国的Madhava Pal治疗9例组织学确诊的肝硬化,通过G-CSF动员骨髓,分离自身CD34+细胞体外扩增后,通过肝动脉移植。治疗过程耐受性好。未见治疗有关不良反应或毒性反应发生,在移植后的4、8、12周,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转氨酶水平F降。血清白蛋白水平改善,但无统计学意义,7例患者Child评分改善,5例患者腹水改善。除了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改善外,文献报道骨髓干细胞移植还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体外实验表明,非接触性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肝星状细胞,可诱导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凋亡,明显减少胶原沉积。MSC主要通过旁分泌IL-10及TNF-a起作用]。有研究采用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的骨髓干细胞重建全身放射后的小鼠骨髓系统,然后注射入CCI,。制作小鼠肝硬化模型。实验发现在纤维化形成的高峰,大量EGFP+
上一篇:新技术在水文地质中应用
下一篇:拌和站危险源清单及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