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的战争(中国故事)(5)
时间:2025-07-08
时间:2025-07-08
英国不仅从荷兰照搬了公债市场,而且进一步将之发扬光大。除了政府发行的债券,在伦敦的金融市场上交易的还有公司的股票。在这一时期最臭名昭著的要数南海公司的股票。南海公司创建于1711年,表面上这是一家专营英国与南美洲等地贸易的特许公司,但实际上是专门为分担政府因战争欠下的债务的私人机构。1720年,南海公司透过贿赂政府,向国会推出以南海股票换取国债的计划,引起投资者疯狂追捧其股票。其股票在1720年初值120英镑,到同年7月已经飙升到1000英镑以上。
是泡沫就一定会破灭的。英国国会在1720年6月通过了《泡沫法案》,本意是为了打击到处冒出来的和南海公司竞争的皮包公司,但使得投资者对南海公司也产生了怀疑。南海公司的股票在半年之内跌到124英镑。事发之后,为了救助损失惨重的投资者,英国政府决定将南海公司股票转换成利息为5%的年金,后来又降低到3%。由于处理及时,南海公司的泡沫并没有给英国的金融业带来沉重打击。从荷兰带来的种子,在英国的土壤里慢慢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与此同时,法国也在进行金融创新,但更加刺激,更加富有戏剧性。1716年,来自苏格兰的传奇人物约翰•劳在巴黎成立了一家私人银行,两年之后这家银行更名为皇家银行,成为法国的央行。1717年约翰• 劳取得了在北美路易斯安那的贸易特许权和在加拿大的皮货贸易特许权,后来又兼并了东印度公司和中国公司,垄断了法国所有的欧洲以外的贸易。1719年约翰• 劳的公司又接管了法国的直接征税事务。
1720年,约翰•劳似乎达到了事业的巅峰,他一手把持法国的财政和货币发行,同时还垄断了法国几乎所有的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约翰•劳通过发行货币鼓励大家买他的股票,法国的通货膨胀率很快开始暴涨。盛衰转换,就在一线之间。约翰•劳的股票突然开始暴跌。因为他的公司是从经营法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的特许权发家的,这场危机就被称为“密西西比泡沫”。密西西比泡沫之后,法国的金融业发展进入了长久的停滞期。法国的私人信贷回到了传统的圈子内贷款,政府借债回到了传统的短期贷款。法国在之后的100多年,连“银行”这个词都不敢再谈。
成就英国的最后一枚金币
正是英法在这一时期金融市场的发展开始分道扬镳,才使得英国最终能够战胜法国。英国三分之一的军费是靠借款。在1756—1763年之间爆发的七年战争,战火烧遍了欧洲、北美,甚至波及非洲、印度和菲律宾。这是一场世界性的大战,也是英法之间的一次决战。
由于英国有发达的债券市场,当时英国的皮特内阁以更低的利息向国民发债。1752年,英国的公债利率是2.5%,法国是5%。七年战争之前,英国发行的公债规模为7400万英镑,到战争结束的时候,公债规模可以达到13300万英镑。
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是英法之间的又一次决战。为了筹措战争经费,英国发行了一笔巨额债券,规模超过当时英国经济总量的10%。很多人担心惠灵顿将军难以战胜雄师一般的拿破仑,所以这笔债券卖得很不好。著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独具慧眼,他倾尽所有,大量购进英国债券。另外一位著名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是李嘉图的好友,他在李嘉图的鼓动下也买了5000英镑公债,但又担心得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第二天就匆匆抛掉了。英国战胜之后,这一批政府债券立即飙升,李嘉图这一笔交易就赚了近百万英镑。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