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传统酿酒工艺的文化解读
时间:2025-04-19
时间:2025-04-19
·总第443期·
【文化论苑】
水族传统酿酒工艺的文化解读
□蒙祥忠
(贵州民族学院
人文科技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摘要:在世界自然遗产地的贵州省荔波县,当地水族同胞仍虔诚地使用着一套完整的传统酿酒工艺。从酒曲植物的采摘,到酒曲的制作,再到酿酒的整个过程,蕴含着水族在无意识地模拟人造生命的过程,充满神秘感而又极富文化价值。
关键词:酿酒工艺;生命观;文化象征;文化解读;水族〔中图分类号〕G0
一
2007年,笔者有幸深入水族聚集地--贵州水庆村进行民族调查,发现水庆村现仍稳定地传承着使用120种植物(本文统称为酒曲植物)制作酒曲的传统文化,当地水族对这些植物有着特殊的认知方式,从植物的采摘到酿酒的整个过程蕴含象征意义。
水庆村位于茂兰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边缘地带,是水族聚集区,位于荔波樟江上游,居民千余人。水庆属喀斯特地貌,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区,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其中传统糯稻品种有40余种。水庆社会组织非常稳固,互惠关系明显。家家户户都储存糯米窖酒和酒曲,妇女均能掌握传统酿酒工艺,每家均有一套祖宗传承下来的酿酒工具。
二
水族糯米窖酒与贵州其他民族酒类的制作方法有较大差异,如乌蒙山地区的水花酒、甜酒只蒸溜或只发酵,但水族窖酒具有蒸溜与发酵等工艺的有机结合。水族传统酿酒工艺核心技术是,酒曲使用120种植物制作。但很多村寨现已不能采足120种植物,如“九阡酒”主产区-贵州九阡镇一带现只能采集到60多种,贵州榕江水尾乡一带现只能采集到50多种。经调查发现,水庆村至今仍使用120种植物制作酒曲,整个酿酒工艺几乎由妇女操作。
当地水族将酒曲植物进行人格化的命名与分类。首先,她们将之分为雄性与雌性、大与小。从植物形状来看,其特征完全不一样,但其名称有共同的部分,只是在名称后冠以水语中的雄性和雌性的后缀语。例如,植物“娃蓊闹”分为“娃蓊闹亥”和“娃蓊闹妮”,前者为雄性,后者为雌性。大、小分类方法亦如此。其次,她们根据酒曲植物的习性、功效、形状、气味等将之分为五大类别。分别是药引(水语称“百亿夯杩”)、酸类、甜类、苦类和辣类。妇女们对这些植物了如指掌,往往借助五根手指帮助记忆。[收稿日期]2010-04-02
[作者简介]蒙祥忠(1980-),男,水族,贵州都匀人,研究方向为人类学,法学硕士,讲师,
贵州民族学院人文科技学院讲师。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10)09-0155-02
拇指代表药引,食指代表酸类,中指代表甜类,无名指代表苦类,小拇指代表辣类。认为五大类别的植物相互控制,彼此调和。
酒曲植物生长在村寨周围,有的生长在悬崖峭壁,有的生长在深山老林,有的生长在田间地头和小溪里。要想获取存在一定的困难,但也不能进行移植。采摘植物有时间规定,选择在每年农历六月份的第一个虎日开始进行,期间不能中止,直到采足120种为止。采摘植物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妇统领,老妇往往按具有婆媳、妯娌或姑嫂的关系的分为一组,每组约10人。每组前往某个方向或某座山峰专门采集老妇所指定的植物。每次制作酒曲仍按原来的采集任务安排工作,这样妇女们所认知的植物是有限的,每个家庭一般只认识那些由她们所采集的植物名称。参加采集的妇女们在老妇的带领下,大家结队面朝太阳升起的方向走去。刚走出村寨不远之处,老妇割下一把茅草并打结。然后,将打结一端朝着西方摆放在道路中央,并咒着恶鬼等不许跟踪她们。在老妇先采到第一株植物之后,其他人方才结伴分散到各处山峰去采摘。采摘植物不许孕妇、经期妇女和男人参与。尽量减少男人触摸这些植物,否则植物就有可能降低或失去功效。采摘植物严格按照“适度”方式进行。一是单株生长的草本植物,每片山坡一次只能采集三至五株。二是对丛生的、“见五采二”的木本植物和藤蔓植物则采取“见三采一”
方式进行。三是生长在一起的雌性与雄性的一对植物,只能采集其中的一株,不能全部采摘,以免灭绝。
酒曲植物的管理与利用十分关键,它直接影响到酒的品质。当地水族根据酒曲植物的功效制定了一套利用机制。认为同一植物,其根、叶、茎、果、皮等各自起到不同的功效,要进行分类管理与利用,用量得当。有的作熬制汤汁用来粘合其他原料使用,有的作晒干搓成粉状使用等。例如,“百亿夯杩”使用的部位是茎与叶,均作熬制汤汁使用,用量5株。经统计,茎、叶均用于熬制汤汁的有65种;茎和根
155
2010第9期理论界
上一篇:书香家庭 家长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