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及答案(7)
时间:2025-07-10
时间:2025-07-10
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
答:唯物辩证法认为,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现实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它是过去“现实”发展的结果,又是引起将来的“现实”的原因。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是辩证的。
(1)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的。可能性是潜在的、还没有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性则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现实性也不同于可能性,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2) 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①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现实性离不开可能性,它是实现了的可能性,没有可能性的东西是不会变为现实性的;而可能性则是尚未展开、没有实现的现实性。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客观事物的发展,总是在现实性中产生出可能性,而可能性又不断变为现实性的转化过程。 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1)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对立,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发挥的必要。 (2)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充分发挥的余地。 (3) 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需要一定的条件,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实现好的可能性。 可能性包含在现实性之中,要把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条件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是需要条件的。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 000美元到3 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面临着两种可能、两种前途和命运。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要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等等。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的贯彻、应用和具体体现。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上述观点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等原理的贯彻、应用和具体体现。(原理略)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上述观点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原理的贯彻、应用和具体体现。(原理略)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
上一篇:我读懂了父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