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及答案(5)
时间:2025-07-10
时间:2025-07-10
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第一,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历史上的唯物论进行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对物质概念作出了全面准确的科学界定。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吸收了其物质观中的正确论点和思想,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时候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2[5]。这样就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3[6]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列宁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是相对的,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意识不可能成为与物质绝对对立的另一种本原。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人类还有很多未知事物和难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之间的区别只是未知与已知,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实践与意识为转移的,我们对未知世界只是不知其情状,其存在并不是未知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它们迟早必定为人们所认识。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不管物质的形态、属性和结构多么特殊、复杂和多变,它们都永远保持着客观实在这一共同的根本属性。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有限中掌握无限,这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
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在自然科学领域中,随着一系列以研究发展过程为特点的新兴学科和一系列以研究不同的过程和领域之间的关系的横断学科的建立,现代自然科学成果所构筑的系统生态自然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生命力。“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上一篇:我读懂了父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