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兹华斯诗歌的自然主义解读(7)

时间:2025-07-07

诗人常说“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又说诗只能“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对于这样天真无邪、无所畏惧的小姑娘之死,诗人在诗中倾注了满腔热情,他仿佛看到她的身影依然活跃在荒原上,她的歌声依然回荡在风雪中,她没有死她还活着,永远活在人们心里。不过诗人的心情虽然无比激动,却因为是在平静中的回忆,所以写来章法井然,层次清晰。这些对象,遭遇虽各不同,但都被诗人看作是最接近自然的人来歌唱的。

同样,华兹华斯也十分关注那些在大自然中艰难生存的普通百姓的命运。我们不难发现在华兹华斯诗歌中,关于人的诗大多是描写人类的悲苦,诗人明显地表现出对老人、疯子、乞丐、痴童、未婚母亲这些社会底层人物的关爱,并对他们不幸的遭遇寄予无限的同情。因此,对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苦难的知觉和关怀充分体现了威廉·华兹华斯对人类的爱。

华兹华斯的悲情诗关注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物,充满死亡和人间盛衰的悲剧性构成其写人诗歌的基调。值得指出的是,诗人关注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困境并没有局限于只关注这些弱势群体物质方面的困顿和生活上的艰辛,而且抒写了他们经历生存苦难时所激发出来的人性之美与人性之丑以及心灵的追求与失落,关心底层人物的生存现状和心灵追求,深刻剖析了他们的人性。在1802年,华兹华斯给朋友的一封信里,讲到从什么地方去寻找最佳做法来获得最大的快乐:“袒露出我们的心,越过自身去观察那些过着最简朴的、最适合于自然的生活的人;这些人丝毫没有沾染虚伪的文雅、任性的做作的欲望、违心的批评、女人气的思想感情,或者是早已摆脱这些东西了。”所以诗人应该“深入到下层去,到茅舍田野去,到孩子中间去”。以“那些依靠体力劳动糊口的人为最佳的实用参考来发现一般的人类常识”。只有在这些人身上,才有那种单纯的、属于本性而非属于习俗的、有可能长期存在下去的情感和思想。

在《康伯兰的老乞丐》一诗中,华兹华斯不仅表达了对康伯兰老乞丐的同情,还指出了老乞丐存在的价值,他告戒人们:“你的智慧在蠢蠢欲动,手里仍然拿着扫帚,随时准备好把世上的垃圾扫走;你骄傲,心中充满自豪,在骄傲中把玩你的才华、权势、智慧,把他当作世界的累赘!这是大自然的法则,没有人,哪怕最卑贱的人,最可耻、最残暴的人,最乏味、最可憎的人,能够脱离善良的精神和冲动而存在。生命和心灵,和每一种形式的存在都密不可分。”

在《抒情歌谣集》里,华兹华斯“对乡村的悲剧、孤寂、苦难等寄以敏锐的同情,也同情杀婴者、丧失了牛羊的牧人和偷窃柴火的贫穷老妪。”在《丁登寺》中,诗人更是坦言,他在思想成熟之后,经常倾听到的都是“沉静的人间悲曲”。在《不朽颂》里,诗人则说要“在人类的苦难中升起的给人慰藉的思想里寻找力量”。此外,《荒屋》中贫病而死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迈克尔》中坚强的老牧人迈克尔,《决心与自立》中靠捉水蛭维持生计的老人,《荆棘》中发了疯的母亲,《退役兵》中一名疾病缠身的退役兵等,都是华兹华斯关怀的对象。

华兹华斯对人间悲情的关注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充分肯定,苏格兰诗人麦克林说:华兹华斯“创造了一种新的、大众意义上的美学,它将激烈情感的世界置放在 农舍中,在普通的土壤中。”爱尔兰著名诗人托马斯·迈克法伦则直接指出华兹华斯是“穷人的诗人”。

经过深沉的哲学思考,华兹华斯认识到人类的本性是纯洁的、高贵的,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使人类社会异化,商业主义和功利主义使人类渐渐失去原本的生存状态,使人类缺失神性,理性与情感失去平衡,心灵迷失方向。他认识到自然是美的,“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的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儿童与乡野间的劳动人民由于与大自然更为接近,受污浊的尘世的影响较少,他们更多地保持着人类的纯真本性。他认为人类只有热爱自然,返回自然,回归童年的天性,远离人间社会的丑恶、腐败、尔虞我诈、功名利禄,回复纯真的情感,接受自然的教育,与大自然的精神合而为一,才能求得理性与情感的平衡以及灵与肉的和谐,

华兹华斯诗歌的自然主义解读(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