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兹华斯诗歌的自然主义解读(3)
时间:2025-07-07
时间:2025-07-07
神性的三位一体。
华兹华斯关于自然是神性、理性、人性三位一体的看法植根于基督教传统和泛神论。在基督教看来,自然与人类一样都是上帝的创造物,他们之间的关系应是平等对应的;而泛神论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为,上帝的灵光就体现在他的每一种创造物上,每一种上帝的创造物都与上帝一样具有神性,并且相互依存。华兹华斯对自然的洞察使得自然在华兹华斯的思想中呈现这样一些内容:1)自然是个充满人性的存在,她是华兹华斯的朋友、老师、乳母与慰藉者。华兹华斯既可以平等地与其交流,聆听她的教诲,接受她的滋养,更可以在人生失意时,从自然那里找到安慰。这种人性的自然是可居的。生的绝大多部分时间都居于湖区。
2)自然是理性的象征。与人类世界的激烈的动荡相比,大自然却是如此的有序,稳定,它的美就像是活的有机体。当18世纪的革命思潮席卷全欧洲时,人们普遍地感到惶恐不安,似乎一切都在解体之中,一切都变得不确定,人类的生活因此而失去了理性、标准和判断。此时,大自然却以其永恒不变的范式为人类提供了一种理性的象征。3)自然是神性的表现。人与自然同从上帝这一源头涌出,所以儿童在出生时是带着神性来到尘世的,但是,随着年岁的渐长,对尘世俗务的涉及渐深,人身上原有的神性、灵光就渐被遮蔽。人将自己的一切交给了知识,交给了理性。于是,人类在理性的旗帜下为所欲为,破坏生存环境,残杀同胞,践踏人性。最终导致的是人类的灭亡。人类是在缺失了神性以后开始堕落的,人类从哪里堕落就应从哪将自我拯救。在文明社会中,神性仅存于自然中,仅存在田园的简朴生活中,仅存于生活于乡村的人们身上。对诗人而言,生命比理智要宽广得多,华兹华斯一世界比物理学所能发现的要丰富得多。自然不仅具有神性,也兼有理性与人性。华兹华斯一生中的大部分诗歌都体现了这种创作观念。这种对大自然的敏感、虔诚之心,始终是他诗歌的灵感的源泉。以他的《写于早春的诗句》为例:
长青花藤沿着樱草花枝,
在绿乡屋上绕出一个个的冠圈;
那是我的信心;每一朵花
都欣然于吁吸中的空气,
在我身旁的鸟儿蹦跳而嘻,
我不能忖测他们内心的思维-
但他们身躯小小的挪动
都看来是狂喜。
诗句中的“长青花藤”、“鸟儿”在诗人看来已经不再是花与鸟,而是能够牵动诗人情感的“狂喜”。诗人从这样极为普通的小事着眼,写出极为深刻的人生哲理:要保持对大自然的虔诚敬爱之情。这种热爱大自然,讴歌大自然是英国浪漫派诗人的共同特点,但尤以华兹华斯为突出。华兹华斯宣称“大自然对我就是一切”,“我就是长期崇拜大自然的人”,他不是一般地欣赏和赞美大自然的美丽风光,而是把她视为人类社会的良师益友,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增强人对生活的信心,甚至可以改变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从这种自然和人之间的感应与交契中,我们可以窥见到他诗歌中“自然”所被赋予的人性、哲理性和神性。
在他的诗歌Composed Upon Westminster Bridge中,诗人描绘了他在泰晤士河威斯敏斯特大桥上所看到的清晨时分仍在沉睡之中的伦敦城那一片明朗静谧的景象。诗人不仅为这种美景所感动,而且还惊奇地发现,甚至大都市伦敦也是自然的一部分。“This City now doth, like a garment, wear The beauty of the morning: silent, bare, Ships, towers, domes, theatres, and temples lie Open unto the fields, and to the sky; All bright and glittering in the smokeless air.”既描绘了诗人所观察到的事物,也表达了诗人内心情绪的特征。诗人内心的情绪开始和城市清晨的静谧联系在一起,情景交融。在前面逐一列举了与城市相关的各种意向之后,又通过Open unto the fields, and to the sky立即将它们与大自然联系起来。诗人连续采用了三个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