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兹华斯诗歌的自然主义解读(5)
时间:2025-07-07
时间:2025-07-07
题一一人是什么、人应该怎样生活、怎样才能创造性地释放和运用人所具有的巨大能量一一却茫无所知。”
在华兹华斯看来,自然与人类皆是上帝的创造物,二者的关系是平等的。自然万物是上帝的创造,同样闪耀着上帝神性的光芒,能够与人类的心灵相通。在此基础上,华兹华斯通过他的诗作大声疾呼:人要尊重自然,合理开发自然;人要善待动物,合理利用并积极保护动物;脱离自然,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会造成城市中人际关系的疏远,并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华兹华斯在《早春诗行》中痛心地描述了当时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我斜倚在树丛中,倾听者数千种融谐的音符。甜美的心境,愉悦的思想。却带来忧心忡忡。大自然将她美妙的造物与充斥我身的人类灵魂相连,而我心痛万分想起了人是怎样对待人。鸟儿在我四周跳跃嬉戏,他们的想法我无法揣摩,但但它们最细微的动作,却激起一阵欢乐。新绿的嫩枝张膊如扇,为抓住那阵阵清风。我没法不尽所能,必须承认即是枝梢也自有欢乐。如果上天叫我相信,如果这是大自然的用心,难道我没有理由悲叹,人怎样对人?!”
诗人对此现状进行了反思,试图找到问题的根源。他在“序曲”第一卷中问道:“究竟是什么东西已然驯服了伟大的国家,崇高的思想如何?,人们在何时把刀剑换成了账本,又在何时撇下书斋,去追求黄金?”其答案不言自明,对财富的贪婪,对欲望的放纵。
华兹华斯认为大自然中藏着永恒的、崇高的灵性,可以帮助人们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在与大自然的沟通中,人们的心灵会被引导、抚爱和训诫,可以帮助人类找回久违的道德信仰,教会人们天人和谐的真理。
华兹华斯特别善于描写自然界中生灵活动的美妙图像。在《空谷微风》中他这样写道:“葱茏的幽谷,没有半片清风,把它的绿色的胸怀搅动;从小溪边沿到宽广的四面,岩石般矗立的林木在伸展。源起远山深处,小溪在蜿蜒,未破坏反加深寂静,独自潺潺。其他的一切都凝然不动,浸沉在深深的安宁中。也许从谷外怒啸的狂风溢出的一丝微风悄悄地进入了山谷,伟岸的橡树没觉出,轻盈芩树对此温柔拂抚,反应微妙神速;垂在远处幽洞之顶,似静非静,悦目之音来自枝条摇动轻轻,它跟酣畅的歌声一样强而有力,令行人伫足,心灵顿觉宽舒。”
在诗人的另外一篇名作《丁登寺赋》中,他更是直抒胸臆:“我凭借它们还得到另一种能力,具有更崇高的形态,一种满足的惬意,这整个神秘的重负,那不可理解的世界令人厌倦的压力,顿然间减轻;一种恬静而幸福的心绪,听从着柔情引导我们前进,直到我们的肉躯停止了呼吸,甚至人类的血液也凝滞不动,我们的身体进入安眠状态,并且变成一个鲜活的灵魂,这时,和谐的力量,欣悦而深沉的力量,让我们的眼睛逐渐变得安宁,我们能够看清事物内在的生命。”大自然的美景是心灵的至宝,在你孤独、彷徨、寂寞之时,她会抚平你的精神创伤,使你充满寄托。
我们今天在重读华兹华斯的诗歌时,不难找到现代社会偏离自然发展轨迹的真正原因:对大自然的疏远,忽略大自然对心灵的抚爱、训领和引导作用,使心灵枯竭,信仰干涸,人类一味追求物质享受,行为失去了约束,才是症结之所在。从现实意义上来看,当处在21世纪的中国为工业化和现代化所困惑的时候,华兹华斯在英国开始工业化时就预见了人类随着现代化的到来所必然遭遇的生存危机,他为了拯救人类的心灵和生存环境提出必须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无疑将对我国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一个参照。
三 华兹华斯自然主义中透露的人文思想:从爱自然到爱人类
现代人的精神贫困是浪漫主义运动的整个背景,作为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成长有一个从爱自然到爱人类的演进过程。大自然对于21岁以前孤独而敏感的华兹华斯来说,是他心灵的乳母和教父,他是在自然的美丽与威慑中成长起来的。22岁时,第二次赴法遇到了博布伊之后,人类在华兹华斯的心目中地位开始提高。博布伊增强了华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