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宽松下的通胀输出_从美国资本外流的视角
时间:2025-07-14
时间:2025-07-14
《上海金融》2011年第5期
*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本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产业安全研究”(10AZD014)资助。收稿日期:2011-01-17
作者简介:韩会师,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
。
韩会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北京
100029)
一、引言
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采取多种手段扩张货币。根据货币数量论的基本观点,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应推动美国通胀上升,进而刺激消费,这也是美联储大举量化宽松的主要理由之一。截至2011年3月,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已经从2008年初的9000亿美元扩张至2.6万亿美元。
但2009年3月以来,美国核心CPI 从2%最低下滑至2010年10月的0.6%,目前为1.1%;CPI 在2009年12月达到2.7%的阶段性峰值后大幅下滑,2010年
11月跌至1.1%,目前为2.2%。不难看出,量化宽松对美国CPI ,特别是核心CPI 基本没有影响。
而广大新兴市场经济体与美国的情况恰恰相反,在经历了2008年末和2009年初的通胀短暂下降之后,伴随美国大举量化宽松,新兴市场经济体通货膨
胀压力急剧增加,2009和2010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总体CPI 分别为5.2%和6.3%,2010年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的月度CPI 最高值分别突破17%、
6%和8%。
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在于美国资本的大量外流。一方面美联储大量增加货币投放,但美国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并未将资金用于启动国内信贷市场,而是涌向大宗商品市场和新兴市场经济体。这一方面推高了大宗商品价格,增大新兴市场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另一方面则助长了新兴市场经济体资本市场泡沫的膨胀。
二、美国资本外流的主要渠道及总体规模危机爆发后,美联储试图借助大举放松货币刺激国内信贷和投资,但美国企业在流动性状况改善后,并未增加国内投资,而是大举向海外转移资金。换句
国际金融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