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曹雄起_建安风骨之髓(3)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中国古代文学,建安风骨的精髓
学苑撷英
中,同时他在政治上一帆风顺,既没有曹操叱咤风云因此他对于时的经历,也没有曹植的那种辛酸遭遇。人生的苦难,就没有曹操和曹植那样痛切代的使命、
的感受、深刻的认识,更没有曹操那样壮阔的胸怀、渊深的见识、沉雄的气韵。因而他的绝大部分诗作反映的生活面比较狭窄,多是男女爱情和离愁别恨之作及一些饮宴诗、游仙诗。作品感情上比不上曹植的深沉,也赶不上曹操的真切,形之于言就没有曹操、曹植那样个性鲜明。但是本文则认为,建安风骨中的现实主义风格倾向,并非一味的张扬策马奔腾的战争场面和摩拳擦掌的热血之情,而通过创作主体的情感体验,展现战争带给人的疮痍和伤痛,更能够为后世在时代的反思上有所借鉴。尽管曹丕诗歌反映的社会内容较为单薄,但这种形而上的深情,已经触及了生命的本质,所以依然具有悠久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更有理由成为建安风骨的独特骨力和风范。
(三)悲愤枉然———建安风骨之髓屑
自幼生活在一个充满文学气氛的家庭中的曹植,少年时曾因超常的文学才能而得到曹操的宠爱,同曹丕一样过着“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的公子生活。但因他“任性而行,饮酒不节”,加上“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最终失去了父亲的宠爱,丧
失得到太子的地位。建安末年,曹丕称帝之后,先是丁,以剪除其羽翼,后用封诛杀曹植的好友丁仪、
王的办法使曹植虽身为王侯却失去自由,常受漂泊之苦。自然,曹植再也无从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尖锐矛盾,使曹植早期浪漫自负的勃勃雄心和英雄气概一变而为悲伤愤慨之情。这种身陷内心囹圄的处境反映在文学创作上,必然成为建安风骨所推崇的现实主义沉郁顿挫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主客体深刻矛盾纠结之后的张力,成为建安风骨不可多得的风格支撑。
作者简介:景圣琪,南通电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参考文献:
[1]李宗为.建安风骨,中华书局,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2]曹植.武帝诔,
[3]萧统.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
[4]王巍.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辽海出版社,2001年.学苑出版社,2003年.[5]石云涛.建安唐宋文学考论,
(责任编辑:吕晓东)
(上接第127页)诗,就要照中国诗的格律”这种极端的译法,但起码要考虑一下汉语诗歌的审美标准和文化传承。正如勒菲弗尔指出,译诗不可能与原诗相同,译者有权根据译语的文学传统选择或创造译诗形式。⑩
苏姗·巴士奈特说:“诗歌翻译中要紧的是,译者必须被原诗所吸引,从而通过阅读产生的快感,创造
輥輯訛性的将它转达出来。”没有对作者描述的意象有着
①③⑧②④⑤
黄杲炘.英诗汉译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2007,3;7-102;221.社,
郑艳.论英诗汉译的形式[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6.
丰华瞻.中西诗歌比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1987.店,
Delisle,Jean.Translation:AnInterpretativeApproach[M].Ottawa,Canada/London,England:UniversityofOttawaPress,1988:24.⑥
Toury.DescriptiveTranslationStudiesandBeyond[M].1995.转引自方梦之等编著.译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2-33.⑦⑨⑩
茅于美.中西诗歌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10-18.
王国维.人间词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23.郭建忠.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200-210.訛輯輥
Bassnett,Susan&Andre,Lefevere(eds.)ConstructingCultures:EssaysonLiteraryTranslation[I]Clevedon:MultilingualMattersLtd.,1998:74.
(责任编辑:水涓)
真切的体会和认识,就无法把握住诗的语言,更谈不上创造性的转达。事实上,诗一旦写出,就与其他文本一样,需要不断被解读(包括误读)。英语格律诗的翻译,其实也是一个完整的输入和输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元规范的自觉运用,明了自己的目的,就可以在有限度的范围内克服“诗歌的不可译性”所带来的困难,使自己的译作达到一个相对令人满意的效果。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基金08SJD740000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徐健,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讲师,博士研究生;李崇月,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徐瑞,南京陆军指挥学院讲师。
130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