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教案及重点(8)

时间:2025-07-12

务,后又经再三提出,“搜集民歌”成为了重要的政治任务。从上至下的新民歌运动开始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后来“搜集民歌”发展为写作民歌,提出了“村村要有李有才,县县要有郭沫若”的口号。为顺应当时的经济大跃进,郭沫若提出“文艺也要放卫星”要求文艺上的大跃进。各省各地开始定计划、作规划,“文艺大跃进”运动就此展开。此次运动的成果是大跃进民歌的大量出版,单1958年下半年出版的诗集数量就超过了新诗产生以来的诗歌总和。

2:大跃进文艺的思想与艺术。从民歌创作到整个文艺大跃进,与建国后新规范下的文艺比较,并没有在思想上出现新的突破。并且歌颂的过程比过去更加简单,表现忆苦思甜的和壮志豪情的时代风格的占据了作品的大多数。在艺术上,大跃进文艺极尽夸张之能事,且作品粗糙,少有有价值的作品。 3:大跃进的文化功能。A:1957年的反右扩大化使大批作家失去了创作自由,文坛陷于萧条的境地,此时,要求“工农商学兵”都参与到“新民歌”和“文艺大跃进”的运动中,可以填补文坛空白,使文坛再次“繁荣”。B:“文艺大跃进”以一种文化上“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坚固着“新规范”,全面淹没了知识分子的文化,“俗”文化彻底战胜了“雅”文化。

(三)走向“文革文学”

1:“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新民歌”和“文艺大跃进”运动中,毛泽东提出“新诗发展方向”的问题,他提出“在古典诗歌和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诗歌在内容上应该是革命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统一”。经过郭沫若和周扬的解释,“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应运而生,即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这种创作方法在当时被理解为理想和豪情,致使文学无法再客观冷静地摹写生活。并且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美好的共产主义前景被空前强化,生活阴暗面被回避。

“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很好地适应了政治对文学的需要,更多的作家远离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

2:狭路上的探索。作家们在无法面对现实的情况下,在创作上选择了两条道路。A:返回历史。在相对自由的世界中进行研究。如陈翔鹤《陶渊明写〈挽歌〉》。B:研究“美”,回避现实,既保持了真正的艺术审美,又不至于涉及太敏感的东西。如茹志娟《百合花》。

3:从“歌颂”到“战歌”。毛泽东在1963年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战斗的精神和生活中的阶级斗争在60年代再次被强调。这也影响了文学,在诗歌领域出现了郭小川、贺敬之代表的“阶梯式”诗歌;小说领域出现了描写“阶级斗争”的集大成之作《艳阳天》;戏剧领域出现剧本《千万不要忘记》,将“阶级斗争”这一主题纳入家庭生活之中。

通过“文艺大跃进”运动和“两结合”创作方针的实践,文艺新规范越来越朝着左的方向发展,最终将17年文学推进到了文革文学。

第二章 十七年小说(15课时)

一 教学目的:了解17年小说概况,掌握17年农村题材小说创作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面貌、特点。认识其中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二 教学重点:了解17年农村小说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特色。

三 教学难点:认识一些代表性作家和小说的创作特色和文学史意义。

四 教学方法:讲授

五 教学步骤:

第一节:农村题材小说创作(4课时)

一 教学目的:了解农村题材小说的创作特色。认识赵树理和柳青的小说创作及文学史意义。

二 教学重点:掌握赵树理、柳青的小说创作特色及文学史意义。

三 教学难点:了解17年农村题材小说的创作发展轨迹。

四 教学方法:讲授

五 教学步骤:

(一)课程导入:17年小说从题材角度来划分的话,可以分为农村小说、历史小说、都市小说和工业题材小说以及非主流小说等多种题材。其中农村题材小说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占据了主要的位置。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官方文艺的需要:一方面需要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为中国革命提供历史的合法性叙述,另一方面需要农村题材的小说为官方提供现实执政的合法性叙述。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教案及重点(8).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