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教案及重点(13)
时间:2025-07-12
时间:2025-07-12
现为海派小说创作,
2:工业题材小说,是在题材分类意义上存在的十七年特有的文学概念(历史概念),特指建国以来反映工业战线,表现工人生活的作品。
工业是构成现代都市的现代性的基础,但工业题材小说并非对都市小说的继承。
(三):都市的两面性及工业题材小说对都市小说的窄化与扭曲
1:都市自身的两面性:
都市在诞生之初,由于机器大工业生产的运用,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生活于都市中的市民,以理性而非神性处理日常事务,肯定个人的现世幸福和私欲满足的要求,这样理性精神的发展,认得合理愿望的产生,导致都市人的觉醒,配合了早期的启蒙运动,促进了人的解放。但到后来,都市日益形成一个理性化,物化的世界,人的主体性消失,人被异化,都市成为束缚人的牢笼。
在都市现代性工业发展不足的中国,都市善恶的两面有另一种含义。即,都市一方面是社会现代化进步的集中体现,是现代工商业的集中地,都市的形成代表着人类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建国以后,共产党要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于是都市作为工业化的基础被重视起来。
另一方面,都市又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的,是现代资本主义的集中地,因而党对都市持批评,否定态度,认为都市是“罪恶的渊薮“,资产阶级道德和腐败孳生的场所,需要改造。
正是都市在现代化发展中形成的两面性导致党对都市的两面性态度,并进而在文学领域一方面批判反映资产阶级,消费文化的都市小说,另一方面又在树立新的都市小说的写作模式。
2:对旧都市小说的批判
这在30年代上海的左翼文学运动已经开始了,批判海派作家创作中的浓重的商业气息,塑造都市中的工人形象。建国后发起了“能不能写小资产阶级“的论争,随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基本完成,和左翼文学规范的强化,小资产阶级不能写,即使反映都市日常生活,人的物质欲望的小说也不能写,从而确认了都市日常生活等于资本主义,资产阶级趣味的思想。
作品分析:
《我们夫妇之间》、《霓虹灯下的哨兵》、《年青的一代》和《千万不要忘记》等小说表现了革命者对都市生活的恐惧和拒绝,以及在意识形态控制下,人的物质欲望的觉醒和对都市日常生活的焦虑。以《千万不要忘记》为例,
丁海宽——丁少纯——姚玉娟,姚母(都市欲望符号象征)
季友良(工业化生产力代表)
小说的矛盾冲突在于,姚氏母女代表的都市消费性生活方式和工人阶级要求的简朴生活构成矛盾对立。丁少纯讲究吃穿,生活消费,被认为是向资产阶级趣味滑落。这里的先验性的判断是将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和趣味性等同于物质欲求。题目是化用毛泽东“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话,表明作者把进城后生活趣味的改变,看成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阶级斗争。
那么,解放是为了让人民过上丰富生活和这里的反对工人物质生活的改善,是否矛盾,作品是如何解决矛盾的:
用集体代替个人,没有具体的个人指涉,用将来的占有代替作为现在拥有的想象,推向将来,即集体占有代替个人占有,将来想象代替现在的享受。
小说在批判的同时,树立了一种都市生活模式:季良友,丁海宽。他们重生产,轻个人生活。有意思的是,结尾探讨了如何避免此类事件发生的办法,丁少纯的爷爷认为应接受贫苦教育。
(四)、十七年工业小说创作概况
由于党对都市两面性的认识及对都市日常生活缺乏意识形态支撑而显出的恐惧和批判,导致都市小说在17年间消失,对都市的表现让位于片面化的工业小说创作。
1:1942年,毛泽东提出以工农兵为描写对象,但解放区文艺表现的主要是农民,战士。只有个别在城市中的民主作家,如巴金写了一些表现工业,工人的小说,如反映煤矿的《雪》,作品明显受左拉《萌芽》影响,自然主义气息浓厚。由于本国文化传统经验不足,作家多寻找国外范本,如辛克莱,厄普顿。这些作家30年代已经驰名中国。
2:草明《原动力》是第一部以中国工人为题材的小说,刻画了老孙的形象,缺点是“重事不重人”,
上一篇:AHD 4G高清车载硬盘录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