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二级建造师实务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技术(14)
时间:2025-07-07
时间:2025-07-07
⑴全断面法:优点:①减少开挖对围岩的干扰次数②有利于围岩天然承载拱的形成③工序简单④便于组织大型机械化施工⑤施工速度快⑥防水处理简单;缺点:对地质要求严格,围岩必须有足够的自稳能力
⑵正台阶法:优点:①灵活多变,适用性强(软弱围岩、第四纪沉积地层)②具有足够的作业空间和较快的施工速度。(地层无水。洞跨小于10m)
⑶正台阶环形开挖法:将断面分成三部分:①环形拱部②上部核心土③下部台阶
施工顺序:①开挖环形拱部,架立钢支撑、喷混凝土②在拱部初次支护保护下,开挖核心土和下台阶,随时接长钢支撑和喷混凝土、封底③根据初次支护变形情况或施工安排,施工二次衬砌作业;由于拱形开挖高度较小,或地层松软锚杆不易成型,所以对城市第四纪地层,施工中一般不设或少设锚杆
注意问题:虽核心土增强了开挖面的稳定,但开挖中围岩要经受多次扰动,且断面分块多,支护结构形成全断面封闭的时间长,可能导致围岩变形增大。
⑷单侧壁导坑法:将断面分成三部分:①侧壁导坑(宽度不超过0.5倍洞宽,高度以到起拱线为宜)②上台阶③下台阶(导坑和台阶施工不发生干扰为原则,上下台阶的距离则视围岩情况参照短台阶法或超短台阶法拟定)
⑸双侧壁导坑法:将断面分成四部分:①左侧壁导坑②右侧壁导坑(宽度不超过断面做大跨度的1/3,错开距离根据一侧导坑引起围岩应力重分布的影响不波及另一侧已成导坑的原则)③上部核心土④下台阶
施工顺序:开挖一侧导坑,初次支护;相隔适当的距离后,开挖另一侧导坑,初次支护;开挖上部核心土,拱部初次支护,拱脚支撑在两侧壁导坑的初次支护上;
开挖下台阶,底部初次支护,初次支护全面闭合,拆除导坑临空部分的初次支护;施作内层衬砌。
⑹中隔壁(CD)法:使用条件:地层差,(不稳定岩体)跨度≤18m;沉降:较大;工期:较短;防水:好;初期支护拆除量:小;造价:偏高。加设仰拱成为CRD法
⑺交叉中隔壁(CRD)法:地层差,(不稳定岩体)跨度≤20m;沉降:较小;工期:长;防水:好;初期支护拆除量:大;造价:高。
⑻中洞法:先挖中间部分,在中洞内做梁、柱结构,然后再开挖两侧部分,逐渐将侧洞顶部荷载通过中洞初期支护转移到梁、柱上。施工工序复杂,但两侧洞同时施工,较容易解决侧压力从中洞初期支护转移到梁柱上时的不平稳侧压力问题,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较易控制。 特点:初期支护自上而下,每一步封闭成环,环环相扣,二次衬砌自下而上施作,施工质量容易得到保证。
⑼侧洞法:先挖两侧部分,在侧洞内做梁、柱结构,然后再开挖中间部分,逐渐将中洞顶部荷载通过初期支护转移到梁、柱上,比中洞法困难,两侧洞施工时施工时,中洞上方土体经受多次干扰,形成危及中洞的上小下大梯形,三角形或楔形土体,该土体直接压在中洞上,中洞施工若不谨慎就肯能发生坍塌。
⑽柱洞法:先在立柱位置施作一个小导洞,在洞内再做底梁,形成细高的纵向结构。关键是确保两侧开挖后初期支护同步作用在顶纵梁上,柱子左右水平力要同时加上且保持相等 ⑿冻柱法:先挖洞,在洞内制作挖孔桩,梁柱完成后,再施作顶部结构然后在其保护下施工,实际上就是将盖挖法施工的挖孔梁柱等转入地下进行。
(二)喷锚加固支护施工要点:
(1)初期支护采用喷锚支护。喷锚支护是喷射混凝土、锚杆、钢筋网喷射混凝土、钢拱架喷射混凝土等结构组合起来的支护形式。在浅埋软岩地段、自稳性差的软弱破碎围岩、断层破碎带、砂土层等不良地质条件下施工时,若围岩自稳时间短、不能保证安全地完成初次支护,为确保施工安全,加快施工进度,应采用以下各种辅助技术进行加固处理,使开挖作业
下一篇:1网络体系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