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写本张仲景_五脏论_考辨(4)
时间:2025-07-12
时间:2025-07-12
“声赤”又怎么“能发血”呢?我们疑“声”字有误,“声”当为“面”。古代文献中”、“色赤”常用来描写人的面容。例如,梁武帝《断酒肉文》:“心怀内常用“面赤
①《南史》卷80《侯景传”》:“景长不满七尺,热,默然低头,面赤汗出,不复得言。
②在医药及相关文献”长上短下,眉目疏秀,广颡高颧,色赤少鬓,低视屡顾,声散。
,“面赤”、“色赤”更是频见,常用来描述“热”病的面色症状。《神农本草经》:中
③《“栀子,味苦;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广陵太三国志》卷29《华佗传④唐王焘《外台秘要方》卷28”:守陈登得病,胸中烦懑,面赤不食。
“其脉洪壮,病
发之时,腹内热闷,胸胁支满,舌本胀强,不喜言语。身体常痛,又心腹如似虫行,颜
⑤与“”、“色赤”相对应,“热”病色赤,唇口干燥,经年不治,肝膈烂而死。面赤”
”、“咽干”、“短气”等。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2:“面赤斑斑的症状还有“咽痛
⑥唐孙思”如锦文,喉咽痛,或下痢,或狂言欲走,此名中阳毒。五日可治,过此死。
邈《备急千金要方》卷13:“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气,手掌烦热,或啼笑骂詈,悲思愁
⑦“热”病加剧后,就会出现“唾血””、虑。面赤身热,其脉实大而数,此为可治。
“咳血”等严重现象。西晋王叔和《脉经》卷8:“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
⑧宋严用和《”血。济生方》卷4:“其色赤,其病腹热面赤,咽干心烦,甚则吐血,令⑨这些情况表明”,“面赤”是“热”病的面部表象,“发血”是“热”人食少,肌瘦。
。“面赤能发血”才能与“声嘶则气少”相承,以阐述“热”病的病病严重时的症状
”、“声赫”校为“面赤”为确。症和因果关系。因此,将“声赤
(五)41行:扁鹊能回丧车,起死人眛后,并是神方,华佗割骨除根,患者悉得抽愈。
“眛后”,李注“眛,音‘末’,眼睛不明之意。”谭依S.5614录“眛”为“殁”。:“扁鹊能回丧车,起死人眛(殁)后,并是神方。”李、谭标点此句为
按,李、谭认为“眛(殁)后”是“起死人”的时间补语,意思是“让死人活过。这样的理解是否合适呢?“回丧车,起死人”之事,文献中多有记载,来在人死后”
凝固为习语。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卷30:“医王扁鹊,药术有神。还丧车,起死人,
瑠《瑏”不脓不痛,知道为真,知水为神。敦煌变文集新书》卷8:“昔皇(黄)帝时,有
,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2988页。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①[
,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015页。唐]李延寿《南史》卷80《侯景传》②[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第180页。清]顾观光著,杨鹏举校注《神农本草经》③[
,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01页晋]陈寿《三国志》卷29《华佗传》④[
,第557页。唐]王焘著,高文柱等校注《外台秘要方》⑤[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第34页。晋]葛洪《肘后备急方》⑥[
,第246页。唐]孙思邈著,高文柱、沈澍农校注《备急千金要方》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年,第390页。福州市人民医院《脉经校释》
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