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写本张仲景_五脏论_考辨(3)
时间:2025-07-12
时间:2025-07-12
为下肢的名称。而“胵”为鸟胃或鸟兽五脏,与此膝、脚、踝不为同类,故此可知,,则与前文体例相合。“胫”指人的小腿,与“膝”并录“胵”不确。而校为“胫”
举,指人腿部,其用例文献中多见。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7:
“治脚气初发,
①《”:“四年五月,城破被从足起至膝胫骨肿疼者方。金史》卷123《陀满胡土门传》②故以“”执,诱之降不应,使之跪不从,以刀乱斫其膝胫,终不为屈,遂杀之。膝胫”
为是。
(三)20行:心风者则好妄,脾虚则戏(喜)饥,肾冷则腰疼,肺实则多怒。“肺实”马、李据《医方类聚》本校改为“肝实”,宫下、谭依原卷录为“肺实”。”、“脾”、“肾”、“肝”、“肺”,此处缺按,陈述五脏的病因和表象,应该是“心
“肺”脏之句,马在改“肺”为“肝”之后,又据旧抄本补“肺实则喘咳”。与五脏相”、“虚”、“冷”、“热”、“实”。据“心风应,中医致病之因也应有五,文中已有“风
、“脾虚”、“肾冷”则好妄,脾虚则喜饥,肾冷则腰疼”等句式和文义,即知“心风”
,还是“肝等意在分别列举五脏的病因和表象,文义不相重复。所以无论是“肺实”
,其中只有一处正确。那么,究竟是“肺实”,还是“肝实”呢?原卷作“肺实则实”
,考据医药文献,“怒”多是肝实的表象。例如,《黄帝内经·灵枢经》卷2:多怒”
③唐王焘《“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外台秘要方》卷16:“疗肝劳实
热,闷怒。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独卧。目视无明。气逆上不下。胸中满塞,半夏下气消
④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8”:闷明目吐热汤方。
⑤“闷“平肝去怯,治善怒发狂。”
”、“发狂”等为“肝”之病象。而“咳”是肺热的表象。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怒
⑥又同卷”:“治肺热气上,方》卷17:“上气喘逆,咽中塞如欲呕状,名曰肺实热也。
⑦唐王焘《”咳息奔喘,橘皮汤方。外台秘要方》卷9:“《广济》疗肺热咳嗽,涕唾多⑧以上医书中“”、“奔喘”。故此可知,据“多怒”对应粘。肺热”的表象是“咳嗽”
“肝实”,此处校改“肝实”为是。
(四)24行:血伤则皮燋,勈绝则爪干,声嘶则气少,声赤能发血。
“声赤”谭据S.5614录为“声赫”,马、李依P.2115V0录为“声赤”。各家均无校记。
,“声赤”、“声赫”义不明。“声嘶则气少”,意为声音嘶哑是因气不足。“声赤按
”,“赤”为红色,“声赤”就是“声音红色”,此义难解。声音怎么能是颜色?能发血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第158页。唐]孙思邈著,高文柱、沈澍农校注《备急千金要方》①[
,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688页。元]脱脱等《金史》卷123《陀满胡土门传》②[
,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4年,第1431页。龙伯坚《黄帝内经集解》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317页。唐]王焘著,高文柱等校注《外台秘要方》④[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490页。明]李时珍《本草纲目》⑤[
③
,第312页。唐]孙思邈著,高文柱、沈澍农校注《备急千金要方》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