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研究思路探讨_熊英琼(3)
发布时间:2021-06-08
发布时间:2021-06-08
CNKI的,如有疑问请联系文章作者。
·460·
正为主,除补益肝肾外,更需注重调理脾胃、顾护胃气。4.2.2三期分类法即分为早期、中期、晚期,多从病
[6]
程时间考虑。谭维勇认为初期多以邪气盛为首要表现,中期多以邪气和正气的纷争进退为主要表现,晚期多以正气虚损或痰瘀交阻等为主。用药须全面考虑,
[17]
循序渐进,既要顾护正气,又要攻伐邪气。朱益忠认为早期为风寒湿三痹,治宜祛风散寒除湿、养血温阳
治宜理气化瘀祛痰通健脾;中期活动期为痰瘀热三痹,
络、清热消炎解毒去肿;晚期为筋骨膜三痹,治宜健脾
[18]
补肝肾强筋骨。郑小波提出活动期以外邪为主导,宜寒热并用,解毒消肿止痛;稳定期以正虚为主,宜滋补肝肾,益气养血;晚期则以痰瘀互结、痹阻经络为主要矛盾,宜涤痰祛瘀,搜剔经络。
综合来看,无论分两期或三期,强调的是病机虚实的变化,侧重有所不同。前文(痹病的病因、病机论述)已分析过,虚、邪贯穿痹病整个过程的始终,故而本病是为虚实夹杂之证。在急性期(相当于三期分类法的早期),其症状表现较急较重,病机特点是以邪气
兼有正气虚,故在治疗上重在祛邪,同时佐以盛为主,
扶正,以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缓解期则大体包括了三期分类法的中期和晚期:中期的病机特点是虚实夹杂,治疗上以扶正祛邪并重,以期祛除未净余邪和恢复脏腑机能;晚期的病机特点以正气虚为主,治疗上重在
尤其应注意调补肝脾肾,佐以活血通络,以补益扶正,
防复发。这种分期辨治对于指导痹病的临床治疗有着
值得借鉴推广。重要意义,
4.3按脏腑病位分
《内经》早在中就有关于痹病累及脏腑病位的论
,《素问·痹论篇》:“五脏皆有合,述云病久而不去者,
”内舍于其合也。是为五脏痹,多因痹病日久,由表及
深入脏腑,影响脏腑功能而为病。通过查阅文献报里,道,结合临床实践,发现痹病所涉脏腑以脾胃、肝、肾最为多见。
4.3.1脾胃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中后天之本
:“脾者之肉之本,曰脾气已失则肉不荣,不荣则藏经》
肌肤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朦理疏,则风寒暑湿之邪易
”侵人,故久不治则为肉痹也。脾胃虚弱在痹病的发
传变过程中占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生、
(1)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或劳倦内伤,或外感寒湿,均可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司,湿聚生痰,留驻关节。
(2)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气血化生无源,筋骨关节失养而为痹。
(3)脾虚日久,气血亏虚,营卫不和,外邪乘虚侵袭而为病。
[19]
上述因素尤以痰湿首要,这与临床上痹病过程中常出现关节腔积液及关节肿胀的现象相符合。脾虚可生痰,痰湿反过来又可困犯脾阳。湿性粘滞,痹病往往病程较长,缠绵反复,病久则伤脾;加之久服药物,也
健运脾胃当贯穿于痹病治疗的首尾。易伤脾。因此,
[20]
路志正认为脾胃强健,湿浊自难蓄积为患,提出博
调理脾胃;因证因时,健脾益胃;药食并进,强采众长,
健脾胃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痹病。在治疗痹病的各个阶段,都应处处注意顾护脾胃功能:早期健脾利湿消肿;[2122]生精,益肾壮骨。陈爱林、张仕玉认为治疗痹
辽宁中医杂志2011年第38卷第3期
病就季节气候而言,也应健脾益气除湿。治疗寒痹,加
党参健脾益气,阳气旺盛而取效甚捷;夏季健脾黄芪、
可祛湿治痹,秋季健脾可防治筋痹与肝痹,冬季健脾则主要有助于防治骨痹和肾痹。此外,有实验证明中医的脾与免疫系统的关系十分密切,脾虚会导致机体免
[24-25][26]
,疫功能异常如Th1/Th2细胞因子的失衡。郭
[27]
纪涛等发现古人所云脾实热证与类风湿关节炎热
类风湿关节炎热痹在急性发作期常可痹有密切关系,
见体液免疫亢进,为清热泻脾法治疗体液免疫亢进性免疫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4.3.2肝肝与痹病的发生关系密切,主要表现在:
(1)肝主藏血,并能调节血量。筋有赖于肝血的肝血充盈,则筋膜得养,关节活动自如;若肝血不滋养,
筋脉失养,易致痹。明代秦景明在《幼科折衷》指足,
“双膝酸痛筋不支,出步行平地若高低,湿痹良由肝受。”“痹者,病内因肝血不足,外被寒湿所中,盖肝主筋,
。此外,通一身之血脉也”肝血虚者,晨起时,因血液
归于肝,导致外周血液不足,筋骨失养,则易导致晨僵。
(2)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血行,如清代唐容《:“川血证论》所说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
。若情志失调,血脉得通”肝失疏泄,不能畅达气机,则
《傅青主男科》筋脉失于濡养而为病。明代血运失常,
:“云手足,肝之分野,而人乃为脾经之热,不知散肝经之郁结,而手足之痛自去……盖肝木作祟,脾不敢当其锋,气散于四肢,结而不伸,所以作楚,今平肝气,则脾气自
”《医学入门》:“周身掣痛麻者,明代李梴说谓之舒矣。
”《内经博义》周痹,乃肝气不行也。清代罗美在中也提
:“”及肝痹者,肝气郁而血不荣筋之症也。时至今日,临床上从肝论治痹病的医家也有不少,[28-29]
冯兴华针对情志失调、肝气郁结可以引起痹病,方用丹栀逍遥散以疏肝解郁,调和气血;针对肝血虚
在治疗上则以养血柔筋为法,均获良效。孙志者,[30]
新以古代医籍为基础,提出从肝气怫郁、肝血亏虚、
[31]
肝风内动三个方面对痹证从肝论治。王振亮则认
且肝失疏泄也参为肝血不足是RA发生的主要内因,
与了RA的发病过程。并提出在RA不同的发病阶段,分别从肝予以施治:早期以疏肝理气,养血通络为法;中期以疏肝活血,化痰通络为法;晚期以补益肝肾,通络止痛为法。
4.3.3肾肾为先天之本,肾无实证,肾虚也可导致痹病。
(1)先天禀赋不足者为痹则属肾虚。肾阳虚者,往往从阴化寒,风寒湿邪易乘虚侵袭;同时,阳虚不能主水,津化不能,内生痰饮,阳虚生内寒,凝血成瘀,痰瘀互结而为病;肾阴虚者,往往从阳化热,风湿热邪易乘虚侵袭;同时,阴虚生内热,炼液为痰,灼血为瘀,也可因痰瘀互结为病;若阴阳互损,风寒湿热邪错杂而
《证治准绳》入,则可出现寒热错杂之痹。王肯堂即有
“有风、痹病有湿、有寒……皆标也;肾虚,其本也”一
[32]
,提出治疗痹证宜“从肾论治”以治其说。楼宇舫
本。关键在于调整机体阴阳平衡,清化湿热,益肾养
蠲痹通络,而奏著效。阴,
(2)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肾精充盛,方能筋骨劲强,肌肉满状;若年高肾虚,或禀赋不足,或久病及,,、。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