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研究思路探讨_熊英琼(2)
发布时间:2021-06-08
发布时间:2021-06-08
CNKI的,如有疑问请联系文章作者。
辽宁中医杂志2011年第38卷第3期
·459·
后世医家多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体会,加以发挥,
[1]
虽不尽相同,但不离此宗。如毛继等根据风寒湿三气的特点及形气相合、邪气的偏盛,分为风痹(行痹)、寒痹(痛痹)、湿痹(著痹),三气从阳化热而为热痹。治疗以益气祛风除湿、祛寒活络、通痹止痛为主,在临
[2][3]
杨福盛将其常床上可取得较好的效果。焦树德、
规分为风(行)痹、寒(痛)痹、湿(着)痹、热痹、尪(顽)痹五大临床类型,依据风、寒、湿、热邪气之所偏,夹痰、夹瘀以及疼痛性质、病邪新久、经脉关节受累之轻重,
[4]
采用相应治法。郭维淮分为痛痹、行痹、热痹、血痹、湿痹,治以散寒、散风祛寒、清热解毒、补益气血、利湿,
[5]
均获良效。李济仁常以风、寒、湿、热的偏胜、兼夹、错杂、转化为辨证依据,分为风湿热型、风寒湿型、寒热
治疗上针对寒热分治,兼以祛瘀、化痰、通错杂型等,
[6]
络、扶正。谭维勇辨证分型为:风湿寒痹、风湿热痹、痰瘀痹、虚痹、杂合痹,提出治当注意调和阴阳、切中病
顾护胃气;把握辨病与辨证结合的原则,合理应用机、
[7][8]
祛风与祛湿药。戴裕光、庞学丰疗痹着重分寒湿、湿热两大类型,分别采用清利湿热、益气温经和祛风除
[9]
湿、除痹止痛治疗。王衍全等将本病分为3型:热邪炽盛型,治宜清热解毒、养阴通痹,方用白虎加桂汤合四妙永安汤加味;痰热瘀阻型,治宜清热健脾祛痰、利湿宣痹通络,方用导痰汤加减;寒热错杂型,治当寒热并举,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合小活络丸加减。孙振[10]
双将痹病分为:寒湿阻络型,治宜祛风散寒除湿、通
治宜清热利湿,宣痹通络;肝肾亏痹止痛;湿热阻络型,
损兼痰瘀阻络型,治宜补益肝肾、祛风除湿,化痰散瘀。
[11]
谷越涛则分为五个证型论治:湿热痹阻型,治宜清热利湿、宣痹通络,方用四妙散化裁;风寒湿阻型,治应
养血通脉,方用当归四逆汤化裁;肝脾失和温经散寒、
型,治以疏肝理气,方用四逆散化裁;肝肾亏虚型,治宜补肝益肾、强筋壮骨,方用二仙汤或左归丸化裁;瘀血痹阻型,治宜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方用身痛逐瘀汤化
[12]
裁。周仲瑛分风寒湿痹、风湿热痹、寒热夹杂痹、痰瘀痹阻、久痹正虚(肝肾不足、气血虚痹),认为各证之间病因病机每多错杂相关,且可变异转化。治当辨证应用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祛瘀、补虚等法。许
[13]
风湿彭龄等从虚实两个方面将本病分为风寒湿痹、
热痹、寒热夹杂、正虚邪恋、阳虚寒凝5个证型,治疗上强调虚实兼顾,扶正与祛邪并施。4.2按病程进展分
临床上,将本病按病程进展分期的论述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分两期或三期的,证型涵盖略有不同。4.2.1两期分类法即分为急性期(或称发作期、活
稳定期),多从证候特点动期)和缓解期(或称恢复期、
[14]
考虑。如曲淑芹等认为急性发作期多表现为风湿热毒证、风寒湿证,治当祛邪通络;缓解期多表现为风寒湿证,或兼有肝肾阴虚证、或兼脾肾阳虚证、或兼气
[15]
血不足证,在祛邪同时须兼顾扶正。金中梁提出发
方用蠲痹汤作期可见风寒湿型(治宜祛邪通痹止痛,
风湿热型(治宜清热利湿通痹,方用宣痹汤加加味)、
减),稳定期可见虚寒凝型(治宜温经散寒,方选当归四逆汤加味)、气血不足型(治宜益气养血,祛风利湿,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痰瘀胶结型(治宜化痰逐
[16]
;缓解期应以扶
病机
痹病不仅病因复杂,且病情演变各异,历代医家研究其病机多从发病机理和传变机理予以分析。3.1发病机理
就发病而言,主要包括邪盛和正虚两方面。邪盛
是指外感风、寒、是痹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所谓邪盛,
湿、热等邪气,扰乱经络气血,导致运行不畅,甚则痹阻不通而为病。多见于痹病初起,此时发病较快,来势较
《灵枢·经脉》急,病程较短,故以邪实为主。正如曰:
“气盛有余,。”《素问·举痛论篇》:“寒气则肩背痛曰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
”气不通。而正虚则是痹病发病的根本。只有正气亏
。《伤寒论·卷第一·平脉法虚,外邪才可袭而为病
:“寸口脉微而涩,第二》云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
”逮,营卫不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清代林佩
《类证治裁·痹证》:“诸痹……良由营琴在中也指出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不
”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气血不足,
营卫失调,机体失于濡养,抵御外邪能力下降,故而易感外邪致痹。同理,若是脏腑功能衰弱(尤以肝脾肾为主),精血耗伤或化生不足,也可导致邪气侵袭筋骨肌肉而为痹。3.2传变机理
痹病发生后,其传变机制较为复杂,然其要点仍可用虚、邪二字概括,不过此邪不仅包括发病初期所言之
还涵盖了疾病发展过程中所生之痰、瘀、毒外感邪气,
等内生邪气。其传变因虚、邪(风、寒、湿、热、痰、瘀、毒)互搏而变证丛生,既有寒热转化,寒热错杂,又有虚实转化,虚实夹杂等,病机错综复杂。寒热转化,一般与患者体质有关。如阳脏之体感受风寒湿邪,寒从
则可转为湿热痹阻证,甚至热毒热化或病久邪郁化热,
痹阻。反之,阴脏之体,热从寒化则可转为风湿痹阻证或寒湿痹阻证。此外,若病邪偏寒,而机体阳气偏盛,或病邪偏热,而机体阴气偏盛,则易产生寒热错杂证。痹病初期,多为实证,日久则风寒湿热邪气势必伤正而致虚。如风性开泄,易致汗出而伤津耗气;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湿邪易困脾土,导致气血化生不足;热邪则易伤津耗气,生风动血。此外,痰瘀内阻,也可导致气血失运,肢体筋脉失于濡养。若久病不愈,且因正虚而反复感邪,则可致虚实夹杂。同时,病邪可由表入里,经病及脏,使得病情反复,更为缠绵难治。
综上所述,无论邪实,亦或正虚,导致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是痹病的病理关键。正如《景岳全书·
:“盖痹者,卷之十二从集杂证谟》曰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为病也。
4辨证分型及治疗
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特色和精粹,辨证是临床施治的前提,证候的分类涉及到病因、病性、病位和病机诸多方面。痹病病因繁多,病机复杂,所以长期以来其证候分类纷繁多变。只有在继承中医传统认识的基础
从多个角度来探讨,综合考虑,才能更为切合临床。上,
4.1按病因病机分
。最早将痹病按病因病机分类的当属《黄帝内经》
《素问·痹论篇》:“其风气胜者为行痹,云寒气胜者为
;,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是为风、寒、湿、热分类。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