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2)
发布时间:2021-06-08
发布时间:2021-06-08
这是教育技术学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成果
理论与争鸣
5年之后就和一个普通的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差不多了。20世纪50年代人类知识的总量翻一番要50年,到21世纪20年代人类知识总量翻一番的时间是73
天[2]。很显然,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学习阶段、工作阶段的模式将一去不复返,任何人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终身学习,未来社会将是学习型社会,且学习型社会并非在遥远的未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确定的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并指出:“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3]这意味着学习型社会实现指日可待,正因为此,我国《教师教育标准》将“终身学习”作为教师的入职标准,不仅如此,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为学习型社会做准备,具有学习型社会所需具备的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能为学习型社会开发平台、建设资源和创新方法。
七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起于1999年的我国高校的大扩招,使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得到快速发展,由1999年的39个办学点增加到2008年的224个本科办学点[4],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由数量不能满足学校教育的需求,发展为有部分富余,从而可从根本上实现教育技术的大教育观服务,还教育技术的历史本源,即面向大教育而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教育技术前身的电化教育,在我国本身就是从社会教育开始。实践表明,社会教育同样需要并能够充分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因此,由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化教育的高等教育,要求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两栖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要求教育技术学科人才培养寻找新市场,拓展新疆域。
由此可见,社会发展,时代变迁,对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是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必须与时俱进,适应发展,满足需求。适应与满足是有层次之分的,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的普通要求是必须适应社会的新变化,满足社会的新要求,高要求是引领教育教学改革。作为新时期的教育技术院系的领导和专家、学者,有责任、有义务按最高要求来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这也是教育技术历史使命所使然,因为她追求的是教育的最优化。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主要包括四层涵义: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
总第285期中国电化教育2010.10
育过程;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则为“目标+过程与方式”。“过程与方式”又包括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大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5]。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要把握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依据客观变化着的条件,不断改革和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应该成为引领和推动时代发展的先行者和生力军[6]。
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应该是全方位的,但考虑到人力和其他资源的限制,在一段时间内只能分清主次,抓住主要方面改革创新。
(一)培养目标定位创新设计
信息时代赋予教育技术工作者新的使命,要求教育技术人是教育信息化的开拓者、建设者、管理者、实践者、研究者,要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育,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技术、方法、平台、资源等支持[7]。新时期教育技术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须适应时代的这种需要,为此我们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初步信息化时期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的培养定位,应该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研究的专门人才和信息技术教师。
这是一种全新的定位。首先,首次在定位中强调国际视野。这是全球化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教育实现三个面向的需要,是我国向世界强国迈进的需要。只有具有国际视野,才能为教育创新提供先进的理念、合适的技术和科学的方法支持。其次,首次在目标中冠以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这是为了更好地强化创新在信息时代对于教育技术工作者的重要性。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信息时代每个教育技术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因为教育技术的本质和精髓在于教育创新,以不断提升教育的绩效,实现教育的优化。再次,首次将教育技术学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于是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者、管理者、研究者和信息技术教师,且没有学校教育的限定,即培养的是教育信息化的全能选手,胜任学校和社会的双重需要。如此定位对教育技术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提出了有史以来的最高要求,培养难度很大,但又是必须的,因为在一所具体的学校和单位,教育技术工作者数量是有限的,他们必然要担负信息化建设、管理、服务方面的所有事情,如果这些人存在能力缺失,将会影响一个单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