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载物与生态伦理——《周易》古经的生态智(3)
发布时间:2021-06-08
发布时间:2021-06-08
易学
心系着苞桑树。
这种“心系苞桑”的生态忧患意识是华夏农业文明得以开创和发展不衰的原动力。
《否》卦九五爻记载的中华先民养蚕业在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得到了证明,公元前3000我国就有了比较发达的养蚕业和丝织业,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
我们说,正是由于有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农民们注意保护生态资源,确保资源不枯竭,生产生活有保障,才谱写出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农业文明乐章。
为了爱护资源,保护生态系统,《周易》古经提倡一种节俭消费观。
《大有》卦九四爻辞讲:“匪其彭,无咎。
”程颐《伊川易传》作注道:“彭,盛貌。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奢侈就不会有过失。
这个“彭”有两层含义:既指饮食穿着太奢侈,也指居住豪华、大兴土木。
饮食穿着太奢侈势必过多消费粮食和布匹,而居住太豪华,大兴土木则势必耗费过多的土地空间和建筑材料,这都是没有做到节俭,故会有咎。
《周易》古经借助天人合一的力量,通过讲解“有咎、无咎”来推行自己的节俭消费观,强调节俭就“无咎”,否则就会遭天的处罚。
爱护资源,节俭消费,也包括对动物资源的爱护和节用。
《周易》古经特别提倡古代天子打猎用的“三驱”法,不主张对野生动物一网打尽。
《比》卦九五爻辞说:“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意即:最明显的比附措施是用“三驱”之法,放走前面的野兽,使周围的邑民百姓没有戒备之心,这样才是吉利的。
什么叫“三驱”之法呢?《周义正义》解释说:“凡三驱之礼,禽向己者则舍之,背己者则射之,故失其前禽也。
”即打猎时将三面包围,放开一面,进来的野兽,凡是面对自己直冲过来的,一律放走;凡是背朝自己的则可以射杀。
这样就可以保证野生动物资源不枯竭。
《屯》卦六三爻辞讲:“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即”,意为追逐,“无虞”指没有经过虞人的同意允许,古代虞人是专门管理山泽资源的官员。
这是一句保护动物资源的劝告辞。
盲目追杀野鹿,误入虞人管辖的森林中,如果你真是君子的话,就见机行事,不如放弃追杀吧,再往前走就会有麻烦了。
这是
在苦口婆心地劝告猎人做“君子”,放弃一味盲目猎杀野生动物,服从虞人管理。
其目的也是出于节用资源,反对赶尽杀绝的行径。
《师》卦六五爻辞揭示了这种既反对赶尽杀绝行径,又要保护好资源的生态伦理辩证法思想。
这句爻辞是这样的:“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
长子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