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载物与生态伦理——《周易》古经的生态智(2)
发布时间:2021-06-08
发布时间:2021-06-08
易学
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才从儒家的立场出发提出了“天人合德”观,这是《周易》古经对儒家思想影响的佐证,也说明了儒家在汉代为什么要将《周易》纳入儒家经典文献之一的合理性。
“天人合德”观还在与《易传乾文言》同时代的解《易》文献《易传系辞上传》中作了充分的阐发。
《易传.系辞上传》最末有一段这样的文字:“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这段文字由讲“卦”与“辞”、“变”与“通”的关系,推而广之讲“人”与“天”的关系。
最后的那句“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学者多有误解,以为也是讲人,如宋儒朱熹就在其《周易本义》中作注道:“卦爻所以变通者在人,人之所以能神而明之者在德。
”实则不然,这是讲天“德”而非人“德”。
全句用排比句式讲解三对范畴、三种关系,即“卦”与“辞”、“变”与“通”、“人”与“天”,何以见得呢?原来“默而成之、不言而信”是先秦思想家对“天”德的常用赞语。
天不会说话,所以只能是“默”和“不言”的样子,但它能通过“成“人之道”与“天之道”能够相合一就在于有“诚”这种德性。
这种价值取向,成为历代儒家生态德性伦理思想的共同特征。
从中,我们也可体会出为什么《周易》在汉代地位突出,成为“六经之首”的深层原因所在。
《周易》古经的看到了风调雨顺对农业生产的极端重要性,主张通过“尚德载”这种厚德载物的美德感化上天,达到“既雨既处”的生态平衡目的。
但是自然界并不总是风调雨顺的,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灾害也是经常会遇到的。
《周易》古经就描绘了诸多灾害现象:《离》卦九四爻:“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一场大火灾,不仅烧毁了森林,也烧毁了家园,失去了亲人。
《井》卦初六爻:“井泥不食,旧井无禽。
”严重干旱,连古井都变成了废井,井里只剩下干巴巴的泥土,再也不见鸟儿光顾。
《既济》卦上六爻:“濡其首,厉。
”洪水泛滥,人头在洪水中挣扎,多么危险呀!……正是基于现实生活中火灾、旱灾、水灾等的危害对人
们的生存带来的可怕情形,《周易》古经的才充满了生态忧患意识,提出了生态爱护和资源节用思想。
在《否》卦九五爻中,有一个生态忧患的呐喊,真是扣人心弦,即“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桑叶是喂养蚕的基础,一旦桑树死亡,蚕也会因失去食物而死亡,所以蚕农们小心翼翼地精心种植桑树,时时刻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