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西方古典音乐插曲及其人文涵义(3)

发布时间:2021-06-08

写成的。叙述11世纪立陶宛爱国者华伦洛德牺牲个人效忠祖国,最终使祖国获得胜利的故事。肖邦在创作这首歌时思想和性格已经相当地成熟,此时欧洲正处于动荡岁月,民族斗争十分激烈,因此他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7]乐曲开始时低沉缓慢,将故事娓娓道来,如同一段抒情的叹息。之后开始有短促的音节出现,节奏明快,旋律流畅。然而阴沉的旋律随后开始展现,英雄的雄壮坚定与悲剧色彩相互交融,最后在悲壮的g小调上结束。这首作品有层次分明的音乐结构,表现出了肖邦对英雄的崇敬,对敌人的反抗与愤怒,不屈服的民族精神等丰富的思想感情,希望鼓舞当时的波兰民众进行抗争。而斯皮曼正是希望向纳粹军官传达这种精神,尽管他经过了非人的折磨和屈辱的逃亡生活但是他不会选择妥协,而是会抗争到底,因为这是一个民族不可战胜的意志和信念。也许是被这种民族主义精神所打动,也许是欣赏斯皮曼的演奏技巧,也学是斯皮曼让他想到了一位自己熟悉的钢琴家,纳粹军官选择放过了斯皮曼而且帮助他活了下来。无论是什么原因肖邦的音乐都唤起了纳粹军官沉睡的良知,让人性的善良暂时压倒了邪恶,这也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

肖邦音乐中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意志和影片的主题完美地契合到了一起,使电影的主题更加深刻鲜明,也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肖邦音乐中的思想情感与精神,而肖邦本人似乎和主人公斯皮曼的形象重叠在了一起,两者的形象都变得更加丰满了。

3.1电影配乐中巴赫作品的人文涵义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1685-1750),德国作曲家,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巴赫将音乐从宗教附属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来,并且把复调音乐发展成为主调音乐,大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被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1]巴赫的作品汲取了文艺复兴时人文主义的精华,将人文主义思想与深厚的宗教情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出对人性的思考。[11]巴赫的音乐思想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和结构的严密性,表现出人的内在价值和核心精神。

巴赫的作品因其丰富的人文主义内涵在电影中被广泛地应用,在大卫·芬奇执导的电影《七宗罪》中就出现了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七宗罪》讲述一个疯狂地杀手运用圣经的道德审判来杀人,警察成为凶手计划中最后的执行者的故事。当警察在昏暗的图书馆里查找资料时《G弦上的咏叹调》缓缓响起,一种宗教的情绪马上弥散开来。这首作品是此曲为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是巴赫代表作品之一。它的旋律悠扬而庄重,曲调起伏较为平缓,最后在静似祈祷般的气氛中结束。[1]这是光明美好的音乐,似乎是上帝带来的希望的福音,让人能够平静理性地思考人性中的善与恶。这首作品的光明美好和后来影片中代表光明美好的警察的妻子被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得作品带上了一种宿命式的苍凉感,在人类社会中罪恶和混乱是难以避免的,根植在人内心深处的邪恶无法去除,在充满了神性沐浴的氛围中完成了对人性的拷问。作品和电影都承载了关于人本质的探寻,对人性的思考,不禁让人开始反思人生的意义。

18世纪开始欧洲资产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出现了代表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主义的思潮-启蒙运动。这场强调人类理性力量的运动给予巴赫深刻的影响,他作品的严谨,理性,而又缜密。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出现了巴赫的《英国组曲》第2号A小调组曲中的前奏曲,据考证应该写于巴赫服务魏玛宫廷时期,曲调清新优雅。这首理性而不失浪漫的作品在流畅的音乐线条中展现出人性的善

电影中的西方古典音乐插曲及其人文涵义(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