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西方古典音乐插曲及其人文涵义(2)

发布时间:2021-06-08

揭示能够出影片主题,回味音乐的所蕴含的情感与思想。

3电影配乐中的西方古典音乐的人文涵义

3.1电影配乐中肖邦作品的人文涵义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 是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被誉为“钢琴诗人”。作为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细腻唯美,用钢琴的音色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欢乐,痛苦,激动,不安,温柔,甜蜜。[1]肖邦天性抑郁,因此他的作品有时会表现出极端的脆弱纤细。肖邦是著名的爱国音乐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带有波兰独特的音乐风格,他的祖国也是他重要的创作源泉,对民族的热爱,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和对侵略者的愤怒都在他的作品里有所体现。

电影《钢琴家》的配乐基本选用了肖邦的音乐,其音乐本身甚至成为了影片叙事的重要部分。《钢琴家》是犹太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作品,讲述二战中的华沙犹太钢琴家瓦瑞.斯皮曼在经历过种种磨难后在德国军官的帮助下活下来的故事。电影的主人公和肖邦有同样的国籍,同样的职业,甚至面对着同样的痛苦,这就不难理解导演的选择了。

有人评论《钢琴家》是一部客观,冷静的电影,导演波兰斯基并没有刻意煽情,因此肖邦的音乐就成为了重要的情感和精神的宣泄途径,隐晦地表现出主人公的情绪变化。战争开始前和战争结束后主人公斯皮曼都弹奏了肖邦的《升C小调夜曲》,这首肖邦死后才发表的遗作其实是他早年的作品,创作于1930。这首作品主旋律宽广悠长,透着淡淡的忧伤与无奈。也许他在担心他远方的恋人,那种思念让人感到孤独与惆怅。也许是他对故土的牵挂,对未来的迷茫与彷徨,心里面淡淡地惆怅。这首夜曲平静细腻,只有一点微小的起伏,似乎在倾诉着一个悲伤的故事,这恰恰是主人公演奏时的心境。作品在影片开始时的出现预示着接下来的磨难,而结尾时出现的同样的作品给人物是人非的感觉,主人公眼中噙满了泪水,百感交集,同样的琴声却包含了无尽的心酸和磨难。琴声的无奈似乎是对人性的一种控诉,控诉人性中无法战胜的邪恶。

还有一首同样出现过两次的作品《平静的行板与华丽的大波兰舞曲》。波罗乃兹舞曲源于16世纪波兰民间歌舞,17世纪起开始被作曲家所使用。[1]肖邦一生共创作过15首波罗乃兹舞曲,但是这首被认为是最典雅精致的一首。波罗乃兹舞曲可以说是肖邦的民族意识体现的最为强烈的体裁,这首作品尽管曲调流畅,平静温和但是蕴含着希望,表现出肖邦的爱国情怀和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期盼。当主人公被朋友带到废弃的屋内躲藏时见到了久违的钢琴,他的手在键盘上凌空飞舞,无声地演奏了这首作品。斯皮曼和肖邦产生了精神上的共鸣,源自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这是黑暗中的一点星光,给予斯皮曼一些温暖和力量,让他有勇气坚持活下去。影片的结尾斯皮曼坐在明亮的音乐厅又一次弹起了这首作品,琴声仿佛穿透了那段伤痕累累不堪回首的历史,让波兰人民的心灵得到慰藉,开始新的生活。

影片的高潮来自于躲藏中的斯皮曼被一位纳粹军官发现,当军官得知他是钢琴家时把他带到了一个有钢琴的房间,示意他弹点什么,斯皮曼选择了《g小调叙事曲》Op.23。钢琴叙事曲这个体裁是由肖邦创造的,而这首作品是他的四首叙事曲中的第一首,据推测是根据密茨凯维支的叙事史诗《康拉德·华伦洛德》

电影中的西方古典音乐插曲及其人文涵义(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