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农民工身份问题的研究启示(3)
时间:2025-02-24
时间:2025-02-24
国外农民工身份问题的研究启示
2010.7(总375)
世寥震业WorldA—cIlIt眦
是。农民工在给社会创造巨大财富
市的生活方式,有70.6%的农民工想改变其身份,却难以融入市民的生活。调查显示。认为自己属于农村人的占70.6%.认为属于城里人的占11.3%,还有18.1%的认为自己两者之间。另一项调查也显示,有40%的进城农民工把自己定位为农村人。只有2%的人把自己定位为城里人,另外有20%把自己划归为半个城里人,有37%的人说不上自己的身份地位E2]。从中我们看到,绝大多数的农民工依然认同自己是农村居民,而对城市居民身份的认同淡薄。身份是与社会位置相一致的权利、责任和社会预期等一系列因素的集合。“身份认同的混乱”。就是指这几个方面的模糊.结果必然是无所适从。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社区的身份则是处于这样一种“混乱”之中。他们既无已经内化的符合城市社区行为规范的生活信条。又无城市提供给他们正式的接收渠道和组织。现有的城市管理政策亦未将他们纳入其中[3】。因此.中国的农民工群体的产生被认为是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这一转型过程中的独特现象和重要特征。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
角色与身份的这种错位,打破了长期以来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处于两个生存体系状态下的相安无事。农民工在频繁的社会流动中,亲身感受到了都市文明的巨大冲击,也在与城市居民的直接交往中目睹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正因为这种相互比照,使他们在就业、工资、住房、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实实在在的生活待遇中,强化了相对剥夺感,从而使农民工在“边缘化”的生活处境中难以对城市产生归属感.也在心理上与城市居民之间设置了一道屏障。
一24一
三、社会变迁中的农民工身份认同
社会学所使用的“社会变迁”一词.或者包括文化变迁的内容,或者等同文化变迁.有时称为“社会文化变迁”。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一个具有规模、身份和社会地位相当独特的社会群体。一方面,农民工进城打工。不仅对于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其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但在另一方面,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民工一开始就是以一种特殊的社会身份进人城市的。对于其中的许多人来说,他们虽然是居住在城市,工作在城市之中,但在制度上他们不是城市社会的一员。严格的户籍制度将他们排斥在他们所工作和生活的这个城市之外。他们的基本权利有时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在城市,农民工群体就是一个典型的由经济和社会双重因素造就的一个边缘群体。
社会变迁中。处于劣势地位的边缘群体都存在着对主流社会的认同问题,农民工群体也不例外。大多数学者们都认为,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存在不是暂时的,而是长期的,而作为一个长期存在的群体。又是一个在社会中处于劣势地位的边缘群体,他们必然面临着适应乃至社会融合的问题。
以农民工为代表的新兴群体不仅在改变着传统中国农民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固守观念对农民的身份定位.更在于加速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然而.无可否认的
的同时,彻底改变社会身份,进而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待遇还需要一定的时间。2003年1月15日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立法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农民工在劳动保障、社会保险、子女上学、工资、休假等方面,已经在国家调整现有政策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旨在保护进城务工人员权益的法律条文。都将在执法的过程中为逐渐建立起农民与城镇居民一视同仁的“新市民制度”打下坚实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处于城市中的农民工群体将会在这种体制的转变过程中.生成对城市社区和居民的认同意识,并逐步整合在城市社会的发展之中。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的问题.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这不仅涉及上亿农民工的切身利益,而且也关系到用工单位、用工城市有关部门和城市居民的利益,改革的难度很大。所以此项改革,要靠党和政府.从国家的长远和根本利益出发来推行。要制订一套解决这个大问题的总体规划。出台若干政策和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应杰.中国城乡关系与中国农民工
人[M]■E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27.
[2]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J].江
海学刊,2002(6).
[3]陈星博.结构挤压与角色错位——社
会转型期我国城市青年农民工群体中“问题化”倾向研究[J].改革,2003(4).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学院思政部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