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届四中全会宣讲提纲 - 航标灯(15)
发布时间:2021-06-07
发布时间:2021-06-07
当然,社会和谐理念最重的着色,还是“中国特色”。当我们从革命党转化为执政党,疾风暴雨式的社会工作方式退出政治舞台;没有稳定就没有国家发展和民众安乐,成为执政者与人民的共识。正是因为全社会像珍视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稳定大局,才会有今天的成就。然而,把稳定与和谐放在一起作社会语义分析,着眼于执政策略的演进思考,能够看到,稳定观着重的是社会控制,而和谐观则是在追求稳定的基础上,着重于社会激励,着重于营造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踏着社会稳定的基石追求社会和谐,这是对执政理论的丰富和飞跃。家和万事兴,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就能生成社会活力和创造力,治国理政的社会基础就更坚实,实现执政使命力量将更强大,在这种意义上,和谐就是力量。
从全会关于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精密部署能够看到,让民众“各得其所”,让民众“各尽所能”,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努力方向。
先看“各得其所”。执政者构建社会和谐,从目的上看,为的是民众的安乐幸福,从手段上看,是使执政更充分地依托民众力量。一个直观的道理是,民众权益的实现程度,与社会活力和创造力的激发程度成正比;让民众各得其所,民众才能勤业创业。一个社会,如果社会财富不能公平正义地分配,机会不能平等选择,人们难以通过自身努力实现阶层和身份的转变,心理就要失衡,矛盾就会加剧,社会和谐就不会有,执政者调动积极性的愿望肯定会落空。没有民享就没有民治,这是任何政党执政的共同规律。此次全会要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求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是要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在全社会构建公平正义的财富分配方式,让民众在各得其所的基础上奋发拼搏。
再看“各尽所能”。构建社会和谐,是社会大合唱,必须着眼于启动全社会的力量。一方面在于,党委、政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组织者,在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体制、健全工作机制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以及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大社会管理格局。另一方面在于,发挥社会各阶层的力量,让每一个社会成员既能增强主人翁意识,勤业敬业、奋发拼搏,又能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创造
下一篇:人工智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