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研究与地方志的编纂(4)
发布时间:2021-06-07
发布时间:2021-06-07
国史研究论文
国史研究与地方志的编纂
63
了集体对历史的认知、理解和分析,对于探求人们深层情感和观念的转换,理解人的历史意识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有着其他历史资料所不具备的优势。也就是说在口述史的搜集和研究中,我们不仅关注人们讲了什么,还可以观察他是怎么讲的,从而探询他为什么这么讲。
因为口述史源于人的讲述,所以搜集口述史料带有抢救性特点。在无情的时间面前,老人的去世会带走宝贵的资料,而这种资料信息是不能再生和复制的。因此,方志学者对于搜集口述史料必须要有一种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要在自己工作的时间里,把那些宝贵的地方文化资料留住。做好口述史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不仅要千方百计寻找好的口述访谈对象,还要花大力气做好抄本的整理与修正,在此谈三点体会:第一,访谈前做好案头准备工作,其中最主要的是熟悉访谈问题。一次高质量的访谈需要访谈双方的互动,访谈者的不断追问和必要提示,是挖掘出好资料的前提。因此,尽可能地做一名“对等”的谈话者是十分必要的。第二,访谈者最好使用录音设备,它可以保证记录的全面与准确,使流动的谈话被物力地固定下来,克服了事后“口说无凭”的尴尬。当然,由于访谈可能涉及一些敏感话题,受访者因此会有所顾忌。为此,在访谈前要做好解释,确保在口述资料最终发表时征得受访者的同意,并要对文稿过目和授权。第三,在运用口述资料时最好能与文献相补充、相印证,如果难以找寻相关的文献资料,还可以采取采访多人,利用口述资料相互印证的方法。总之,口述资料会受到记忆偏差或后来事件的影响,辨伪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口述资料用得好可以为地方志增色、添彩,用不得不好也会以讹传讹。
“从中外史学研究的运行轨迹考察,大体总是政治史先行,经济史和文化史接踵而至,社会
①这种发展态势和现实需求向当代社会史研究提出了挑战,也为新编地方志中史”史最后登场。
料征集视域的拓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近年来,微观研究和宏大叙述似乎成了史学研究争论的焦点之一。在这两种研究模式中,前者以后者遮蔽社会事实的形貌而加以否定,后者则强调前者仅以局部资料得出的“颠覆性”结论更是远离了历史的真实。在这种背景下,地方志编纂的特殊价值就会日益凸显:一方面为国史研究提供丰富翔实的地方性史料,再现地方社会的变迁历程;另一方面为从村到省,乃至跨区域的比较研究,提供相互认同的史料参照。惟其如此,以地方志为史料基础的国史研究,才不会为一些地方的一些“特殊现象”所迷惑,才能在“偶然有之”和“群像”之间②,缕析特殊事件发生发展的脉络,才能辨识历史问题的真伪。就此而言,国史研究与地方志的编纂相互借鉴、合作的空间广阔,如实呈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进程的诉求也是异曲同工。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地安门大街旌勇里8号当代中国研究所 邮编:100009
本文责编:詹利萍
①②
,《田居俭:《把当代社会史提上研究日程》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3期。
,《朱佳木:《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历史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上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1期。
上一篇: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与评析
下一篇:怎样培养大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