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与评析
发布时间:2021-06-07
发布时间:2021-06-07
亚洲经济
《亚太经济》2008年第5期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与评析
郑有国1
《内容摘要l
吴少波2
对外开放是从经济特区的试验开始的;经济特区的设立是对比较优势原则的重新尊重和非
均衡协调发展的重新肯定;在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影响下为我国融入世界经济,提高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I经济特区非均衡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战略
A
《中国分类号IF120.4《文献标识码I
一、经济特区:资源配置的新方式
《本章编号』1000-6052(2008)05-0072—06
当时的环境条件下,仍然不便于大规模、1大范围地借
鉴西方经济改革的理论和经验,进行任何一项经济改革都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的前所未有的尝试,不确定性风险很大。。不论是国际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中出现的动荡,还是在国内人们长期深受政治不稳定带来的切肤之痛,都警示执政党要在稳定的条件下进行改革,要把尝试性改革产生的风险控制在最小的影响范围之内。
第三,广东和福建两省具有临近港、澳、台的前沿优势,容易吸引这些地区的华人资本,形成在更大范围内吸引国际资本的示范效应。因此,港澳资金一直是经济特区主要的境外客商投资来源,即使在特区出现了外资来源多元化趋势之后,港澳资金也仍然占重要地位,到1986年,特区吸收的外资中港澳资金占了90%。与港澳地区距离稍远些的厦门特区,港澳资金在其实际吸收外资总额中的比重,虽不及上述三特区,但在1988年以前也居于首位,1988年以后,由于台资投入较多,才发生位次的变化。随着海峡两岸关系走向缓和,台商到厦门投资日趋活跃,1986年到1990年,累计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3.82
经济特区尝试了一种通过非政府力量或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新方式,这种尝试也已经被实践证明是相当成功的。
(--)创立经济特区的战略剖析
经济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突破口,从开放的角度看,它起到了“窗口”作用;从改革角度看,它起到了“试验田”的作用;从发展的角度看,它起了示范、辐射作用;从统一祖国的角度看,它起到了连接点作用[1]。具有如此重大意义的战略试点,全部都集中在远离政治重镇的南方沿海地区,原因何在?结合当时的背景进行剖析,可以一窥当时国家经济发展战术的预备意图。
第一,将经济特区的试点都选定在南方地区,不至于因可能出现的风险而影响了北方政治中心的稳定。此外,这几个地区和大多数的沿海地区一样,几乎没有多少工业基础,譬如深圳原本就是一个荒僻的小镇,所以在上面进行一次前所未有、不够确定的试验,所要承担的机会成本就小得多;而一旦成功,则
为在其他地区推广经验提供更充分的依据——通过这
种新的经济运作模式,可以在荒山辟野造城,有一定
亿美元,相当于1980至1985年总和的3倍多,其中
一半以上是产品外销比例高的台资。台资在厦门的境外客商投资中已居首位,厦门特区成为开展对台经贸活动的重要基地。直到1986年以后,特区吸收外资
基础的老工业基地当然更可以借经腾飞。
第二,固定划出一片地区,在限定的范围内进行半封闭的试验,把可能的风险控制的一定范围内。在
收稿日期:2008年5月20日
作者简介:1.郑有国,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福州,35001。
2.吴少波,福州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福州,350108。
72
上一篇:方剂学——理血剂
下一篇:国史研究与地方志的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