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与评析(5)
发布时间:2021-06-07
发布时间:2021-06-07
亚洲经济
《亚太经济》2008年第5期
业输入来加快起飞期的工业化进程。
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国内国际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和原则开始发生改变,邓小平提出要“发挥比较优势,扬长避短,要承认不平衡”[6J。而实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具体政策则是通过对外开放来实现的,通过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和沿海开放带将沿海的发展和内地的开发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我国的东西部关系问题,振兴全国经济[7]。
(二)非均衡区域经济政策的演变
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正式批准了“六五”计划,按照沿海和内地的区域划分,开始了由均衡发展向非均衡发展的战略转变,非均衡的区域经济格局开始布局。“六五”计划提出,沿海地区要发挥科研力量、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优势,调整产品结构,逐步缓和能源、交通紧张状况,积极扩展对外贸易和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其他内陆地区要加快能源、交通和原材料产业的发展来支援沿海地区,对现有机械工业进行调整、改组和配套,提供工业日用品自给水平;同时还着重提出,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地区经济技术协作[8]。计划按照各地要发挥比较优势的分工原则,很明确地提出了沿海地区要利用有利条件先发展起来,并且沿海地区利用走在对外开放前列的优势在外向型经济和工业经济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经济发展中心开始逐渐东移。
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七五”计划,指出要正确处理东部沿海、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七五”期间以至90年代,要加速东部沿海地带的发展,同时把能源、原材料的建设
重点放在中部、西部的开发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到互
可以作为“有条件的地区先发展起来”,并且注意到了东、中、西要协调发展的问题,努力促进分工协调、增加总体利益,避免非均衡作为一种发展路径选问,几乎所有沿海省份的投资份额都有所提高,投资江苏和北京,全部都是沿海省份。由于沿海地区在对洲和长江三角洲为中心的沿海地区获得了大大高于全国平均速度的发展[引。
1991年,第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八
76
五”计划,指出要根据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
补、协调发展、利益兼顾、共同富裕的原则,努力改善地区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正确处理发挥地区优势与全国统筹规划、沿海与内地、经济不发达地区与较不
发达地区之间的关系,促进地茯经济朝合理分工、各
展所长、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方向前进;积极扶持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的发展,以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显然,“八五”计划更加强调地区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容易注意到的是,区域经济政策的演变与对外开(三)非均衡区域经济格局的简要评价
均衡和非均衡是经济学理论中的两种理念,虽然同的政策措施。我们认为,应当从资源稀缺的角度去因此,我们在改革开放以来采取的非均衡发展战一是促进了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原有基础、区位优了经济高速增长的轨道。1980—1994年15年间,二是非均衡的区域产业政策促进了产业区域布局但是这也并不改变非均衡发展的思路,在统筹的前提下依然明确要分工、要展其长、要互补,也更加注重非均衡增长与协调发展的一致性问题。
放空间的演进在逻辑上是一致的。
存在内在的联系,但是在发展实践中可能采取截然不承认经济发展的非均衡问题,并且按照非均衡的思路去探寻经济发展的主渠道。
略,在产业发展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上都是如此。事实上,这种非均衡的区域经济战略及其政策在实践中也取得了比较成功的效应:
势、人文优势和政策优势,以“排头兵”的姿态进入东、中、西部经济增长速度之比变为1.26:1.027:1,东部地区年均增长速度高于中西部地区1/4以上。到1996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7.97%,而中部和西部分别占27.99%和14.04%。这种表面上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布局,是市场规律作用的必然,实际上把东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在新的体制下发挥了出来。
的合理化,同时,东部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地位已经凸显出来。由于中、西部地区聚集了我国绝大部分的自然资源,加上在传统计划体制下建设了一批重工业基地、基础工业基地和军工生产基地,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无疑具有比较优势。相反,东部地区大都是自然资源贫乏,但是区位优势突出、人文优势明显,有利于聚集国内外的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和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都具有比
相支持、相互促进。这更明确地提出了东部沿海地区择产生过分区域不平衡问题。1986年到1990年期份额前6名的省市依次为广东、上海、辽宁、山东、外开放上的先行和国家在投资商的倾斜,以珠江三角
上一篇:方剂学——理血剂
下一篇:国史研究与地方志的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