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研究(10)
发布时间:2021-06-07
发布时间:2021-06-07
久,荸列PoPu岬loN
JouRNAL
2012年第3期(总第193期)
进一步考察纳入外部支持变量的模型3,可以看到,在加入社会支持变量后,城市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在生活满意度方面差异性变小,且系数差异的显著度减弱,这说明模型l中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在生活满意度方面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外部支持变量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家庭支持中的“与谁聊天多”一项结果显著,能够与家人聊天多的老人对生活更加满意。这一结果表明,即便是不与家人同住,但若能与家人聊天保持沟通,这些都会对空巢老年人产生积极影响。有了这样一个精神慰藉,也就自然让他们对生活满意度有所提高;不过,能否得到社区支持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评价基本无影响。在综合考虑个体特征及外部支持变量的模型4中,与只考虑个体特征变量的模型2相比,居住方式回归系数变化很大.但与模型3相比变化较小,这说明模型中个体特征变量对
于老年人居住的生活满意度评价影响不大,而外部社会支持变量则影响较大。在模型4中,其他变量
的模型系数变化不大,年龄、文化程度、自理能力等因素对生活满意度依旧有着明显的影响作用,而生活主要来源源自于子女及配偶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评价与参照组相比,其差异程度稍有降低,这点从系数的变化上表现出来,而社区支持在此项上依旧没有影响。
五、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与城市非空巢老人相比,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在四个维度中(生活自理能力、心理健康、健康自评、生活满意度)都存在差异。除了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城市空巢老人比非空巢老人处于优势、生活自理能力更强外,在其余三个方面城市空巢老人均处于“劣势”,但这种“劣势”程度并不相同。在心理健康方面,空巢老人孤独感更强;在健康自评方面,空巢老人略低于非空巢老人的评价;在生活满意度方面,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似存在较大差异。空巢老入生活满意度较低,但在控制-f;'b部支持变量之后,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在生活满意度方面的差异大大减弱,几乎消失。
个体特征变量总体上对城市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而言,年龄、婚姻状况和文化程度都对生活自理能力有显著影响。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而言,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因素存在影响。对于老年人健康自评来说,年龄、收入来源等因素存在影响。就生活满意度而言,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来源等因素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自评产生了影响。需要注意的是,通过模型分析发现,老年人自身健康状况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它对老年人生活质量中的其他三个维度(心理健康、健康自评、生活满意度)的评价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整体来看生活中能自理的老
年人生活质量较高。
与初始研究设计一样,外部支持变量(家庭支持、社区支持)虽然对生活质量不同方面的影响较小,但研究结果显示,由于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在外部支持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影响到了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一般而言,能够获得更多家庭支持及社区支持的空巢老人,他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评价也会更高。最后,从综合个体特征和社会支持变量的模型中发现,个体特征变量对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心理健康方面影响较大,而外部支持变量在老年人的健康自评、生活满意度方面显示出相对重要的影响作用。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从模型结果看,社区支持变量影响甚微,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变量对老年人生活质量提高没有意义。这种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国目前社区对老年人121的养老支持作用有限。不过.随着中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家庭结构迅速核心化,一方面,传统家庭观念将会受到社会变迁的冲击;另一方面,由于家庭子女越来越少。而老年人口不断增多,空巢家庭不断增多,对社会支持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大,这样一个变化将导致社会支持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传统“差序格局”中的以家庭成员为核心的社会支持将会面临挑战。可以预料,未来来自子女支持的资源会随着家庭子女数的减少而减少,而朋友邻居、社区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支持一加一
上一篇:关于成立ERP执行小组的相关事项
下一篇:会计基础第一章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