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习得过程中的语序问题(2)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二十一世紀華語文中心營運策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
有了以上原则,类似句 (1) 到句 (10) 的例子便可以放在一个大的系统框架内进行解释。句(1)到句(3)是典型的“临摹"句。
1) a. *张天明来这儿念书从波士顿。
b. 张天明从波士顿来这儿念书。
2) a. *我妈妈接我高兴地在机场。
b. 我妈妈高兴地在机场接我。
3) a. *我爸爸到机场开车带我。
b. 我爸爸开车带我到机场。
(b)句中的句子成分之间的排列顺序充分反映了客观世界中事件发生的顺序,体现了汉语语法的“时间顺序原则",既,先发生的事件或者先存在的概念先于后发生的事件或者后存在的概念。在 (1b ) 中, 出发地“波士顿"先于目的地“这儿", 目的地又先于接在其后发生的动作“念书"。此句的语序完全是对真实世界事件发生时序的临摹。句(2)也同样:“在机场"发生在“接我"之前,而“高兴地"在真实世界中通常出现在“在机场"之前(此句根据说话者的意图可能会有其他的语序选择)。因此,此句的正确语序为 (2b)。句(3)所表达的动作顺序与句(2)代表的完全不同:交通方式“开车"先于动作“带我",最后才是目的地“机场"。于是,其自然语序为 (3b) 。
汉语语序所依照的“临摹性“原则基本上符合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规律,用戴浩一的话来说,汉语 “语序跟思维之流完全自然地合拍" (1988:18)。因此,理解和学习起来并不应很难。然而,由于美国学生的母语语序(负迁移)的影响根深蒂固,类似 (1a) 到 (3a) 这种偏误不但很普遍而且持续时间长。在这种情况下,上课伊始,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汉语思维习惯--用汉语思维方式想汉语,说汉语。
句 (4) 可以用 “背景先于前景" 原则加以解释。
4)*李明工作在图书馆每天下午。
在此句中,“工作"为动态,属于前景,应当排在属于背景成分的时间和处所之后。那末,如何解释汉语中时间词总是出现在处所词之前这一现象呢? 笔者认为,先时间后处所这样的排列顺序是汉语语序的临摹性特征的又一体现。 当人们作一个计划,讨论一项活动,或描述一个事件时,在大多数情况下,首先考虑或提到的是时间,然后是地点,如句(4), “李明每天下午在图书馆工作。" 可以说,时间先于地点这样的语序显示了汉语说话人的思维顺序。陆俭明和沈阳曾指出,“语法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经验结构(即人认识客观世界而在头脑中形成的概念结构)的模型"(陆 & 沈2003:410)。很明显,这一模型不仅决定了汉语句子中时间、地点之间的固定排列顺序,而且对很多汉语句型的语序结构起着支配作用。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汉语语序相对于一些其他语言(比如,英语)来说缺乏灵活性。
(5)、(6) 两句分别包含一时段词“两天" 和“两个星期",但它们在句中的位置却完全不同。“两天"应出现在谓语动词前边,“两个星期"则应在谓语动词后边,如(5b)、(6b) 所示。
5) a. *他在麦当劳两个星期工作了。
b. 他在麦当劳工作了两个星期。
6) a. *上个星期我准备一个考试, 没睡觉两天。
b. 上个星期我准备一个考试, 两天没睡觉。
如何解释这两个时段词在句(5)和句(6)的位置差别呢?如果我们以“时间顺序原则"检验这两个句子, 这种差别就容易理解。在客观世界中, 人们必须先行动,然后才可能计算动量, 即, 动作延续的时间。因为汉语句子的语序反映了汉语说话人的认知思维顺序,所以, 句(5b)中的“两个星期"自然出现在动词“工作" 的后边。句(6)则不然。在这个句子中, “睡觉" 这个动作没有实现(“没有睡觉"),当然没有动量可言。 因此,句(6)中的“两天"不是动量词,而是一个表时段的时间词,其语法意义与时间点(如, “上个星期", 或“晚上十点")没有什么差别。 那么,它在句子中的位置自然也跟一般的时间词相同--在动作的前边。
句(7)-- 句(10)看起来属于三个不同的句法结构:(7)和(8)为存现句,(9)含一陪伴性动作状中结构,(10)含一定中结构。然而,这四个句子的错误却出自同一原由:前景在句首,而背景在句末。这种排列明显违返了“背景先于前景"原则。在句(7) 和句(8)中, “前边" 、“衣柜里"分别为句中背景, “一个人" 和 “三件衬衫" 分别为句中前景。如果掌握了“背景先于前景"原则, 类似(7a)和(8a)这样的偏误应该不难避免。
7) a.*一个人站着前边。
- 294 -
上一篇: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考试练习题
下一篇:德国设计大师冈特兰堡